文件规定诸多监督手段未奏效
根据仪陇县2012年3月公布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县财政局收到中央专项资金后,及时通过特设专户将资金直接支付到学校或食品、供餐服务提供方”,“各级财政安排的补助资金要全额用于为学生提供价值相当的营养膳食,补助学生用餐”,“不得挪作他用”。
“细则”要求,有关政府部门应强化监督检查,利用日常监督、专项监督、人大政协监督、社会监督等多种监督方式,建立工作通报、目标责任考评、信息公开、责任追究等多种监督机制,对“营养计划”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督。
县教育局要把“营养计划”实施情况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定期督导,主动将计划实施情况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各校要配备专(兼)职财会人员,加强食堂会计核算,并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设立膳食管理委员会,由工会干部、学生家长(微博)代表、学生代表、教师代表等组成,发挥监督作用。
尽管“细则”中规定了如此多的监督手段和方式,但问题还是出现了。仪陇县教育局营养办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县委县政府其实对学生营养餐非常重视,出台了许多制度,明察暗访,做了很多的工作”。
“阳光校餐网”网络实时展现“看个明白”
2015年5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受全国营养办委托建立了“阳光校餐网”,通过教师手机“晒校餐”的方式,实时展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执行情况与效果。
记者登录“阳光校餐网”了解到,该网站已经覆盖到四川、云南、新疆、内蒙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学校,定期公布各校校餐落实情况。
仪陇县的学校也在其中。记者查询到,通过“阳光校餐网”,大仪小学公布了2015年9月至12月学生的用餐照片。
仪陇县教育局营养办工作人员表示,通过这样方式,人们可以随时了解“‘营养餐’花了多少钱、买了多少食材、有没有营养”等,“营养餐”政策已经越来越科学化。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刘尚希在接受媒体报道中称,过去大家时常探讨财政的钱怎样才能真正花好,但是缺乏真正有效的技术手段,而现在借助互联网等手段,实时传送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财政的钱能够花得更有绩效。“信息公开有助于让学生明明白白‘消费’营养补助,让家长和社会全面及时了解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进展,有助于消除腐败的温床和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