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始于家庭】
10月31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新教育研究院协办,全通教育公益支持的2015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在广东省中山市召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奥地利、中国等多个国家的教育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教育始于家庭”的主题,研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学术观点和实践经验在传统与创新、教育与科技、中国与世界、家庭与社会等不同维度融合、碰撞,达成了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的共识。
【精神成长】
11月12日,“教育的未来——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2015年教育论坛在深圳召开,《知心姐姐》杂志社和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共同发布“中国孩子精神成长需求调查”结果。北京、上海、武汉、哈尔滨、深圳等9个城市的近万名中小学生表达了他们对精神成长的四大渴望:渴望父母足够的倾听和认同、渴望获得友谊和学会做人、渴望有参与体验和实践的机会、渴望成为生活和未来的主人。
尊重儿童权利 弥补亲情空洞
■本报记者 杨咏梅
“如果我父母也外出打工,我很可能初中就辍学了。父母一直没离开家,他们宁愿少挣些钱,也要给我温暖的陪伴。44个小学同学中,只有我一个人考入统招大学。”在2015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上,深圳市宝安区官田学校教师曾巧燕的发言令与会者无不动容。
曾巧燕认为自己与小学同学的人生轨迹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主要原因是父母从小到大一直陪在她身边。尽管当时村里有一些风言风语,现在父母却赢得村里很多同龄人的佩服。
但有多少孩子像曾巧燕这么幸运呢?
据全国妇联的报告显示,我国6100多名万农村留守儿童中,父母都外出的占46.7%,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人数高达205.7万,他们“普遍存在健康隐患和情感缺失,意外伤害比例高,价值观易发生偏离”。
大多数父母不知道亲子团聚权
“保障儿童亲子团聚权,根治留守儿童问题”,是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今年两会的提案。亲子团聚权是儿童权利的重要内容,遗憾的是,据中国儿童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75%的家长从来没有听说过儿童权利。可见我国加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二十多年来,保护儿童权利的宣传教育几乎是一个盲点,绝大多数父母并没有把孩子当成是有权利的独立个体,普法宣传中也没有面向未成年人监护人的特定要求。
贵州毕节四名留守儿童自杀时家里有粮有肉有钱,他们并非死于意外伤害或者贫困,吞噬这四个花季生命的,是骨肉分离、缺情少爱的亲情空洞。有多少父母这样对孩子生而不养?谁来监督未成年人监护人履行职责?这些对孩子监护缺失、教育不良的父母,本身也是社会问题的受害者,针对他们的社会支持和制约机制何时出现?
父母对儿童权利无知和漠视的表现,一是父母失职、行为失当,比如外出务工不管孩子,忙于工作忽略孩子,推脱或放弃抚养监护责任,过于看重学习粗暴管教,侵害孩子的生存权和受保护权;二是以成人为本位,比如把孩子当大人、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不允许失败等,忽视孩子的发展权;三是亲子一体化,比如主观臆断,不屑于倾听孩子的声音、自作主张,不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过多唠叨,剥夺孩子的参与权。
更有甚者,许多父母以“为了孩子好”的名义实施家暴,逾越法律底线。近年来媒体公开报道的近700件家庭暴力案件中,有359个孩子是被父母打死的。我国最高司法机关已明确家庭暴力不再是家庭内部私事,而是侵害他人权利的公事,要受到司法机关及时有效的干预和处置,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这是给广大父母敲响警钟——绝不能对孩子为所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