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2015年度关键词(3)

2015-12-25 10:06 中国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中国家庭教育2015年度关键词

亲情淡漠将成为孩子今后的发展隐患

表面上看,毕节四兄妹的悲剧,有留守儿童加父母离异的双重原因。细细考量,他们其实是家庭功能丧失、社会支持缺乏的受害者。这样被亲情空洞吞没的孩子并不是个案,正如《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年)》显示,15.1%的留守儿童一年没有见过父母,4.3%的孩子甚至和父母已有一年没有联系,“留守儿童的烦乱指数和迷茫指数都比非留守儿童高。长久缺失亲子交流,他们孤独、敏感、自卑,对前途不明确甚至感到悲观”。“没有亲子教育和情感支持,整个家就像个空壳,亲子关系早已是有名无实、岌岌可危,孩子和父母都很危险”。

这样的危险,来自社会对家庭功能的无知和对家庭价值的轻视。比如媒体仍然习惯于称赞英模人物为了工作、事业和帮助别人而把自己的家庭责任、家庭需求放在一边,比如社会对父母教育能力几近全无、亲属情感抚慰能力高度稀薄的家庭无能为力。毕节四兄妹感受不到父母之爱,亲人基本不在场的生活犹如一片站不住脚的流沙之地,日复一日的绝望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哀莫大于心死,莫大于骨肉分离。

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是儿童的权利。如何从制度层面解决留守儿童的监护缺失问题、保障留守儿童的亲子团聚权?比如建立家庭功能丧失预警机制,把父母不在身边,特别是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纳入预警范围;比如实施情感低保措施,为纳入预警范围的孩子提供心灵关爱;比如制定台湾地区那样的《儿童福利法》,责令未履行职责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接受亲职教育辅导并收取必要费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而留守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薄弱与缺失,已经影响到教育均衡与社会公平,提升这些弱势家庭的教育水平,何时成为脱贫的应有之义?

家庭教育一定要守住儿童权利的底线

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是父母的责任,更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家庭教育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的视角找到症结所在。父母以长者的权威漠视和剥夺儿童权利,是对孩子社会化过程的粗暴干预,扼杀了儿童作为权利主体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使孩子逐渐失去独立成长的内在动力和勇气,弱化了在现实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长大后甚至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自立于社会的人——这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败。

守住儿童权利的底线,意味着父母要充分认知儿童权利,从生了孩子要养开始,从禁止家庭暴力开始,从保障留守儿童的亲子团聚权开始,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方法。

守住儿童权利的底线,意味着父母要了解孩子的特点和真正需求,着眼于孩子的健康生存和全面发展,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与孩子平等交流、沟通,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权利主体来尊重。

守住儿童权利的底线,意味着政府要将义务教育领域促进均衡发展的有力举措,逐步、适度地向家庭教育延伸,比如制定并实施扶持农村和贫困地区家庭教育的专项计划,重点关注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通过购买服务和社会关爱相结合的方式,动员全社会参与提升父母的教育素养。

未来值得期待,童年不能等待。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