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致思·问行”首场论坛在人大附中举行,围绕此次研讨主题——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建设,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和他的教师团队,北京育英学校校长于会祥以及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校长郭涵与全区高中校长、课程教学管理干部、学科教师分享了在高中课改进程中,学校建设与育人目标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实践。
翟小宁介绍,人大附中的课程建设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涵盖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八个领域、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先后创办了“三高”足球训练基地,培养“道德水平高、文化素质高、运动水平高”的体育后备人才;创办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为在数理、语言、计算机、科技、创造发明、体育、艺术等方面有突出特长的学生开辟绿色成才通道;创办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创了一条国际交流、中外合作的创新之路。
育英学校构建了以“基础课程、修身课程、发展力课程”为三大支柱、满足高中学生综合发展为宗旨的“育·英课程体系”,用以引领学校的整体课程建设与实施。其中,基础课程指向国家课程校本化,强调双基的落实;修身课程指向学生人格品性的培养;发展力课程指向学生动手、创造能力的培养。基于这样的课程体系,学校通过开设经济学课程、科学素养课程、国学素养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同时,创设“小学段”无边界课程、开设育英大讲堂课程,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为“育·英课程”体系的实施做好保障。
一零一中学创造性地构建特色书院课程群,实施人文、科学、领军、国际等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题课程;构建以担当文化为主题的“大爱无疆、大德至善、大气包容、大义担当”的德育课程群;以深度合作模式整合课程资源,最终形成八大领域三十二个系列,指向担当人才的培养。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表示,对于当前高中课程面临高考倒逼高中课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倒逼高中课改的挑战,海淀区的高中课程改革要实现系统性建构、课程组织重构、课程理论与实践突破。而针对当前学生创新能力普遍不足等问题。北京市教育科学院副院长褚宏启则建议各校应研究学科总目标,不单纯以分数论学生,校长、教师要发现、保护学生的特长,为他们营造民主、宽松的环境,促进他们自主发展。
从今年12月至2017年4月,海淀区高中课改“致思·问行”系列论坛将围绕“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建设”“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改进”“学校管理优化与资源开发”“学校新课程方案交流分享”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