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三年建设百所城市学校少年宫
2014年,西城区提出了《西城区建设城市学校少年宫计划》(以下简称“‘城宫’计划”),投入专项经费,统筹教育资源,下午3:30以后,让全区每所中小学都成为少年宫,让学生在课后,在校内就能依据兴趣、特长,自主选择、自愿参加艺术、科技、体育、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外活动,从而实现了校内外育人的高度融合,解决了校外教育场地不足的问题,扩大了校外教育资源覆盖面,实现了校外教育从“修宝塔”向“建广厦”转型。
“经过两年的实践,‘城宫计划’拥有三大特点。”西城区副区长陈宁介绍,一是覆盖面广。在2014年确定首批15所“城宫计划”试点学校的基础上,2015年西城区小学全部纳入了“城宫计划”。2016年将覆盖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实现“三年内规划建设百所城市学校少年宫”的目标。二是注重教育均衡。“‘城宫’计划”坚持将校外教育机构、高校、社会单位等优质资源向发展基础弱、资源不足的学校倾斜,使“‘城宫’计划”成为这些学校新的增长点,让每一个西城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三是强调资源优势融合。在政府的统筹和推动下,“‘城宫’计划”集中了校内外各方的优质资源,将学校资源、社会资源、校外机构资源、高校资源以及家长资源融合在一起,既有资源的广泛性,也有资源的专业性,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了新的平台。
■实地调查
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6名学生拜师“非遗”传人
11月26日下午,督学们一走进北京市一五九中学教学楼的大厅,便被大厅里摆放的面塑、裕式草编、彩蛋绘制、曹氏风筝、北京灯彩等各种“非遗”项目作品所吸引,在每个作品前驻足欣赏。
校长李亚明向督学们介绍,这些作品都是学生学习“非遗”文化的成果。他表示,现在学校为学生们开设了14门非遗课程。每个学期开班12至14门课,每班20人左右。每周三下午3:30至5:05上课。现在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中共450多名学生参与过“非遗”课程学习,占学生总人数的94%。
“我校的校外教育有健全的管理体系,并将课外活动纳入课表,固定教室,学生自主选课。”李亚明校长介绍,学校按照课程计划,教材编制,课程实施、评价等方面对课外活动进行设计。使课外活动更加系统、完整和科学。
走进一五九中学的课堂,记者发现,学校非遗课程的教师均由非遗传承人亲自担任,他们专业的素养、丰富的学识、幽默的语言、活跃的课堂受到督学们的赞扬。
非遗课程进校园活动给非遗传人搭建了传播非遗技能和传统文化的平台,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技艺,初步掌握了一些技能,并由此喜欢上了非遗项目,达到了传承的目的。有些课程如裕式草编课,传人在课程结束的时候,邀请学校领导见证、举行收徒仪式,正式接收6名学生作为新徒弟,为课后继续深入学习这项技能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