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力促校外教育活动课程化

2015-12-30 13:47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海淀:力促校外教育活动课程化

11月20日,北京市教委委员王定东、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刘莉带领督导组走进海淀区,对海淀校外教育工作进行专项督导。全体督导成员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座谈交流、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等形式,全方位了解近年来海淀区在推进校外教育工作方面所采取的有力举措以及特色、亮点。

督导现场

督学感慨校外干部“不好当”

督导当天,京城迎来今年入冬以来的第二场降雪。尽管漫天飞雪给交通出行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是9点不到,来自市区的十几名督学便已进入会议室,分组检查海淀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准备的材料。

10点,督导专题汇报会正式开始。海淀区副区长徐永全以《整合资源,完善机制,举全区之力促进海淀校外教育蓬勃发展》为题,汇报了海淀区校外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北京市教委委员王定东对海淀区校外教育工作表示充分肯定,他同时强调,校外教育是首都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障机制、注重统筹整合区内外资源,提高校外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和实效性。随后,相关委办局、教委相关科室、校外教育机构以及部分中小学校长分组进行了座谈。

在教委相关科室座谈会上,有督学提问,“校外教育没有中高考等重大考试,教委相关科室是如何管理各校外教育机构干部的?”对此,海淀区教委组织科负责人做了说明:“对校外教育机构的干部考核与校内干部的考核是一致的,包括每年的考核、聘用、聘任、民主测评、业务部门的评价意见等环节。”这位负责人还介绍,全区11个校外机构共有23名干部,都要参加区里组织的“德能勤绩”的全方位考核,与校内干部按统一标准进行管理。

督学们一边感慨校外教育干部“不好当”的同时,一边继续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细节,比如,校外教师的补充渠道是否受限、职称的评定如何解决等。

区域经验

统筹整合 全面打通区域内资源

2015年,海淀区启动学区制改革,这是海淀区政府整合区域内资源的创新举措。学区的主要职能,是统筹整合地区内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促进学区内特色资源共享共建,依托地域空间,打破资源壁垒,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对于地处教育资源丰富的海淀区来说,整合资源不仅是依托学区制改革。利用区域内高等院校资源优势,资源联盟、千人计划、个性化学习、体验学习共同体等大中小学联动项目已成为海淀区域特色教育的新名片。

据了解,海淀区政府先后与8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实施大中小联动创新人才培养“千人计划”,协调区域内大学、科研院所,在中小学校建立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清华大学和中科院120个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中小学生可以在这些科学教育的殿堂里上课、实践、探究。

此外,海淀区依托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单位,加强实践育人效果。区工商局推荐龙徽葡萄酒博物馆为北京市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区文化委每年开展红领巾讲故事、青少年科普剧比赛,“读书小状元”等阅读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为海淀区学生艺术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地和资金。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凌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