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力促校外教育活动课程化(2)

2015-12-30 13:47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海淀:力促校外教育活动课程化

依托市区级项目

拓展学生校外教育空间

海淀区在利用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践体验活动与课程,拓展、丰富、深化校内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综合素质提升工程、课外活动计划、高等院校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等市级项目,拓宽校外教育渠道。推出了跨校选修平台项目,7门跨校选修课程供8所学校的学生进行自主选课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还与社会知名教育专家合作开展家庭教育大讲堂活动。与国家大剧院合作歌剧兴趣培养基地项目,与民办教育机构新东方、学而思、高思合作,参与学科实践活动。各方面资源的融合共享,使海淀区青少年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得到进一步满足。

多措并举 校外教育活动课程化

实现校外教育活动课程化,离不开课题的引领。海淀区申请或参加了多项国家级课题,以课题研究带动活动的规范化与课程化。《多元开放学习环境建设暨校外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合作研究》与《中小学体验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课题,吸引了120余家社会资源单位与中小学参与。基于学生的选择多样化的特点,海淀区开展课程资源研发,按照学科学习、活动体验和主题拓展三种学习形态,以及实验室探究、自然体验、智能作业等五种基地功能,开发了《北京海淀中小学生校外个性化学习指南系列丛书》作为课程资源包,供学校与学生选择。

除了学生走出去,海淀区还把资源引进来,学校借助校外教育重点项目开展活动课程化的探索尝试。先后实施“高参小”项目,课外活动计划项目,开展“百家讲坛进校园”活动,以及各校开展特色课外校外课程等,使全区校外教育活动的课程化进一步得以落实。

实地调查

海淀实验小学:校外教育普及与特色共进

进入下校考察阶段,第一督导组在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刘莉的带领下,前往海淀实验小学。在这所学校,校外教育的普及和特色牢牢吸引住了督学们的目光。校长赵璐玫认为,注重普及校外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发展特色的校外教育,则是为了提升育人质量。

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海淀区实验小学为学生开展异彩纷呈的校外教育活动,包括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推进“课后一小时”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在艺术、科技、体育等方面,学校依托金帆艺术团、海淀区科技教育示范校和“阳光体育”工程,旨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多样化发展的机会。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校内外联手,托起学生的飞行梦

当天下午,薛家树督学带领的督导组来到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在听取校长刘晓昶题为《校外教育助推学生成长》的汇报后,他详细了解了学校飞行员早期培养实验班的情况。当薛家树督学得知学校与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AOPA)合作开发系列课程,至今已培养出20名小飞行员时,不禁连声称赞:“这是把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统一起来的典范。”

事实上,学校的校外教育除了飞行员培养实验班,其校本选修课、社会大课堂、研究性学习和国际交流等不仅为学生的成长搭建了平台,也为学校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随后,督导组一行考察了学校的模拟飞行实验室、组培实验室等专业教室,对学校开展校外教育工作给出了“门类多、层次高、水平高、质量高”的评价,他们同时期望学校认真梳理成果、加强个案研究和成果推广,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海淀区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为教师成长搭建多样平台

第三督导组成员在北京市人民政府督导室校外机构组组长何志东的带领下,来到海淀区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督导检查其校外教育工作。作为开启青少年科技艺术素养之门的校外机构,海淀区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下足了功夫。

该管理中心通过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外出学习等方式,满足教师学习的需求,为教师搭设学习平台;通过开展常规教育、社团及下校辅导等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通过举办专场音乐会、基本功展评、市区展演、进社区、下部队、国内外交流等活动,为老师们搭设展示自身素质和教学成果的平台。管理中心主任宋鸿莲表示,队伍建设实现了教师个体发展和中心发展的双赢局面。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凌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