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5年的中国高等教育,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创业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将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政府层面高度重视,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中央政府2015年出台的关于高校创业政策文件就有十项之多,如大学生创业持证享税收优惠政策等。教育部更是高度重视,年初提出实行弹性学制、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岁末又发文通知,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文件政策,如4月份河南省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可折算学分并且可保留学籍两年的实施意见。
伴随国家层面众多创业政策相继发布,各高校关于创业创新教育的具体举措和休学创业的规定也逐步落实:制定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和教学大纲,推行弹性学制,出台相关办法和措施,开展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创业项目,笔者所在学校为大学生服务的众创空间也于12月22日揭牌运营。有条件的高校还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7月,全国学生创业及参与创业42.3万人,与2014年同比增加6.8%,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2015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连续5年上升。但同时应该看到,我国大学生创业整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业的大学生在整个毕业生群体中占的比例很小,根据麦可思研究结果,2014届大学毕业生有2.9%的人半年后选择自主创业;二是创业项目的创新含量低,统计表明中国大学生创业项目主要集中在教育培训、服务、餐饮、零售等行业,而运用专业知识和科学技能创业的案例却屈指可数。记得今年我在给大学生做“国运、创业、创新”讲座时,一个研究生后来发邮件询问可否租用篮球场边上的货物亭子卖食品饮料进行创业,这显然有悖于我们提倡创业的初衷。根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越是高学历者,创业积极性越低,如2012届、2013届、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比例分别为2.9%、3.3%、3.8%,分别比本科毕业生高1.7、2.1、1.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