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除了与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关外,还与高校创业教育的缺失有关,同时也反映出中国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做好大学生的创业工作首先要培植全社会的创新文化和创新活力。创新创业教育不应成高校“独角戏”,需要学生、教师、高校、社会的互动,共同培育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目前我们的政府利用行政手段正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但如何使全社会自下而上地自觉形成鼓励创新、自觉创新的氛围,真正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仍然需要我们深刻反思!记得有一次聊天,一位朋友希望其即将大学毕业的孩子能在体制内某单位找到一份工作,我说这份工作的薪水不高、发展前景有限,为何不让孩子乘年轻去自主创业?朋友曰不指望孩子挣多大钱、只要有份保险的工作即可。这可能是我们大多数家长的心态。
高校是创业教育的主角,首先我们要在观念上统一认识。时代瞬息万变,从2015年的高校建立弹性学分制和休学创业,到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这些措施及其背后的深远意义显然还没有在高校形成共识。笔者认为中国大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理想主义缺失和过度行政化管理所导致的大学教育功利化的倾向,而不是创业就业教育本身。就业意识和功利导向并非等价,设想如果大学生在学校有幸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甚至可以奋斗终生的事业,并为此休学创业又有何不可?苹果、谷歌以及Facebook这几个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创新企业创始人无一例外均是辍学创业的事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创业导师俞敏洪先生认为创新创业成功最需要的三要素为坚持理想、坚持正确的方法和路径、坚持不断地突破。俞先生把坚持理想放在首位,认为创业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理想的实现。另外,用行政手段推进创业就业显然难接地气。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以及日本的高校都在创业教育实践上积累了富有特色的成功经验,为中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树立了榜样和标杆。如果只是按照行政手段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就很难走出千校一面的怪圈!
高等教育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需要的不仅仅是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或开设一个创业专业,而是教育范式的大改变和大改革。著名创业教育家美籍华人赵勇教授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才多元化是社会发展必然,人的天赋不同、人的动机方面的差异,使每个人追求东西不一样。教育应该看到这种个性,从培养同质化的人才到培养个体化的人才,帮助他们扬长避短,而不是平均化。这就是现代大学与传统大学在教学理念上的差异。因此真正创业教育的改变,是课程的改变,课程要跟着学生走。根据麦可思调查,我国刚毕业的大学生最缺乏的三大创业能力是融资能力、管理能力和销售能力。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学生必须要具备以下素质:阅读能力,数字计算的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开创事业的信心,遇到问题能够坚持下去的韧性,跨文化的意识,亚洲知识和全球公民的意识。
大学要实现这些转变,关键是拥有大量有实际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不足也是我们高校的短板,如何有效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另外有条件的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孵化资金,加强与产业界合作,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形成一个创新创业氛围,从教授到学生都愿意积极地投入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去。
作者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