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职业教育九大热点

2016-01-04 08:53 中国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2015 中国职业教育九大热点

职业教育活动周

自2015年起,每年5月的第二周被国务院确定为“职业教育活动周”。2015年5月10日,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活动主题为“支撑中国制造·成就出彩人生”。李克强总理就此作出重要批示,刘延东副总理到场讲话。

当前,发展职业教育,国家非常重视,社会和家长的观念正在不断改变,现实中,职业教育就是在家长的徘徊到最后寻找到认同感中不断前进。职业教育活动周面向的是大众,这样高规格的活动旨在全社会营造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活动周期间,各省区市政府和职业院校同时举办各种形式的专题活动,让全社会了解、体验和参与职业教育,共享职业教育发展成果。

然而,每年一次的集中“活动”,要想彻底解决职教发展中的深层次瓶颈问题,还需要充分协调好教育、经济、劳动、就业等领域的关系,打好制度和标准建设的“组合拳”。我们期待“活动周”既是“展示成绩周”,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世界技能大赛冠军

5金6银4铜、11个优胜奖,在2015年8月于巴西举办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队实现了金牌的突破,名列奖牌榜第三名,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获奖选手受到英雄般的礼遇。从国家领导人接见座谈到人社部举办表彰大会,从省里领导接见、表彰大会到省、市、学校颁发奖金,有的金牌获得者获得的奖金超过100万元,除了奖金,国家给荣誉,地方给政策,学校给职称,一时间技能人才风光无限,技能成才成为热点话题。

对于像奖励奥运冠军那样奖励如今的“世界技能大赛冠军”,有人鼓励,说他们“值得”;有人不以为然,觉得以后会导致技能人才培养的急功近利。如何看待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如何奖励这些技能冠军,一段时间,成了社会热议话题。

对此,人社部相关领导强调,相对于他们所作的贡献来说,目前的奖励是合适的,值得的,“就是要让社会对技能人才眼红心热”。世界技能大赛获奖是一个契机,希望通过它能提升技能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增加青年从事技能工作的吸引力,增强青年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

本科转型

本科转型,再次上榜,这个词自从2014年引爆社会关注后,至今热度不减。直至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使得转不转型的争议尘埃落定。

“本科转型”的最早提法多种多样,过去两年中媒体报道广泛使用的有“地方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600所本科院校”等,在普遍猜测与对号入座的大环境下,曾经引发许多地方本科高校的恐慌和迷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害怕学校会因此而“降格”为高职院校,更害怕由此会引发生源危机的连锁反应。

如今,本科转型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实际操作的“说明书”也已下发,开弓没有回头箭,本科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如何推动这些试点高校顺利实现华丽转身,考验着教育管理部门,也考验着学校的智慧。在这个过程中,本科高校不妨放下身段,去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走走、看看、问问、学学。

高职升本

高职升本,一直是敏感话题。教育部多次强调“原则上”不允许高职升本。

然而,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率先打破“原则”,2015年11月14日,教育部发出公告,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建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消息不胫而走,在高职教育界引起了巨大波澜,也重新点燃了高职院校升本的热情和欲望。

在此之前,最有“升本”意愿和条件的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在“示范”申报时均被约定“三年内不得升本”。然而,部分办学条件并不太好的民办高职院校得以顺利“升本”,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示范高职院校的不满,民间热议“高职升本”的情况高涨,暗流涌动。

如今,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升本,这是不是意味着高职“升本”可以放开,一刀切的禁令已经解除?这也成了目前示范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

学徒制

2014年9月,教育部出台“现代学徒制”试点办法,2015年遴选出165家试点单位。2015年7月,人社部出台“新型学徒制”试点办法,有13个省的企业入围,以政府补贴企业的办法进行推进,并于2015年11月在北京现代汽车等企业开始试点。

至此,两部委关于“学徒制”演绎了不同春秋。一时间,两份文件的内容有何不同,文件中所说的“学徒制”又有何区别,成为职业教育界热议的话题。

有人对照两者的主要区别认为,现代学徒制是“招生即招工”,学校是培养主体,而新型学徒制是“招工即招生”,企业是培养主体。当然,人社部以真金白银在推行,而教育部给试点单位目前只有空头支票。

学徒制到底能否改变中国职业教育现状,能否真正起带动作用,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和老师来说,他们并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两部委能否一起出个文件,政策互补,共同推动“学徒制”改革呢?

责任编辑:李思瑾(QL0002)  作者:梁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