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
201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节目讲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节目播出之后,大国工匠成为热词,大国工匠的传奇故事也引发社会热议。
人们发现,这8个工匠,之所以走入镜头,并非他们有多么高的学历、收入,而是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在火箭制造等高精尖领域坚守,年复一年地传承和钻研,带着满腔的报国情,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传奇。
工匠精神是什么?是追求手艺的极致,是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是默默热爱的力量。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这种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节目制片人岳群解释节目推出的原因,同时期望通过节目,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
然而,工匠精神到底要怎样才能注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中,这给中国的职业院校、企业包括全社会都提出了严肃的命题。
高职高烧
人高烧是得病了,高职学校高烧了,是教育走偏了。
“高职高烧”概念源于义乌工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贾少华发在其自媒体公号的《高职高烧》一文。文中,贾少华总结归纳了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傍大款”、追求姓“高”耻于姓“职”、热衷升本,是比较典型的三大高烧“症状”,这些高烧症状很容易让高职院校越来越脱离健康的发展轨道,甚至有些“走火入魔”和“神志不清”。
文章发表后,引发争议。对于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向本科靠拢、向精英教育靠拢,一味强调学高等数学、英语等做法,争议尤为激烈。
高职高烧了,不能一味怪学校,更多是我们的教育体系与社会评价使然。高职可以追求“高”,但不能脱离了自己办学定位与生源实际。我们期待,高职教育界少些浮躁,多来点办学的“工匠精神”。
职教法执法检查
2015年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从主席台缓步走到报告台,向常委会组成人员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这个镜头令人难忘。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法施行19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就此开展执法检查,旨在促进职业教育法的贯彻实施,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此前,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作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另有6个部门提供了书面汇报材料,8个省(区、市)人大常委会负责人也参加了会议。
如此高规格的执法检查与总结持续了整整3个月。职教人在欢庆我国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同时,更关心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如何得到彻底解决,如何才能将检查的结果较好地融合到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工作之中。人们已经不满足对现有法律法规“不到位”的查处和对于个别条款的缝缝补补,而更期待能在新的形势下对《职业教育法》进行系统化的顶层设计。
机器换人
2015年,一股智能装备替换劳动力投入的“机器换人”热潮,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席卷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等制造业发达地区。美的、富士康、徐福记等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宣布“机器工人”上岗时间表,顺德骄傲地宣称未来三五年将出现机器人占领的“无人工厂”,浙江省雄心勃勃地推进每年5000个“机器换人”项目……
机器换人首先进入的是纺织、鞋、服装、建材等行业,相关应用企业通过数控设备可减少20%至30%的劳动力用工。
机器换人引发职业院校担忧,学生难道没有出校门就被机器淘汰了吗?实则不然。从目前来看,机器人所替代的大部分是简单劳动,而且是劳动力市场供应最短缺的部分,机器换人部分解决了局部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严重不足,要进一步加强产业工人特别是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真正提高他们的素质。另一方面,要促进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提高这部分人的素质,以更好适应新产业。在这个过程中,职业院校的办学并不受影响,而且大有可为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