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写文言文何以走红?(2)

2016-01-06 08:38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11岁写文言文何以走红?

●追问

欣赏的是文言文高手吗

文言文古雅韵味、文气弥漫,却也因为辞意变迁,今人读起来往往艰涩难懂。没有一定的古文功底,要创作出一篇颇有文采的文言文,殊为不易。

这是一个盛产网红的时代,从草根明星到时尚宠物,从一封写满情怀的辞职信到一首怪诞的另类歌曲,意想不到的走红,却往往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上。这篇文言文的意外走红,让这个叫余晗睿的00后,成为许多人津津乐道的“别人家的孩子”。只是,当我们对他津津乐道时,真的只是欣赏一个在众多孩子中脱颖而出的文言文高手吗?

从教育科学来说,在文字方面的有所擅长,当然不是教育的全部,而更让我们要看到的是,在这个文言文高手背后,所隐藏的教育本质所在。

根据孩子老师的描述,因为文言文功底深厚,余晗睿“作文通篇文从字顺,论据有力、观点鲜明”。当然,他并不只是一个文言文世界的写作高手,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国学熏陶下,“很注重礼仪”,颇有修养的孩子。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应试教育依然是大行其道的教育逻辑。为考试而阅读,往往让阅读失去了本身的熏陶价值。在余晗睿身上,抛却教育功利心下的虚浮与急躁,我们可以看到国学教育之于一个孩子的成长价值和意义——优秀品格的塑造和优良习惯的养成。

当余晗睿成为一个教育的“另类”时,除了他所在的学校注重国学教育,以培养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外,良好的家庭教育之于他的成长也有着重要价值。

每一个父母都望子成龙,许多家庭为孩子倾注了大量心血,但是,让孩子成为一个让人艳羡的“高手”,显然是一个技术活。正如余晗睿所在学校的校长所言——小学生对古诗词感兴趣的不多,靠内容或家长强制去吸引很难,家长兴趣上引导,孩子本身去领悟,会越学越有味。

但是,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又有多少家长愿意有耐心地去引导孩子的兴趣呢?有多少家长愿意如余晗睿家长那样去悉心陪伴呢?又有多少家长能够在生活中以身作则呢?从余晗睿的经历来看,让自己的孩子成为高手,其实并不遥远,或许只是需要为人父母者,祛除功利心,以平等、尊重的心态与自己的孩子成为朋友。

于此而言,当一个11岁的孩子因为一篇作文成为网红,与其说我们在欣赏一个文言文高手,不如说我们在读懂所谓父子或母子一场的真正内涵。

高亚洲

●担忧

或否揠苗助长

在眼球效应时代, “小学生文言文”以其稀缺和清新,迅速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文言文写作不仅需要古代文学、历史文献等学科知识的积累,还需要专门的训练和培养;即使是学中文的大学生,通常也难以写出高质量的文言文。当角色期待与角色扮演出现了鲜明的反差,“小学生文言文”引发关注在所难免。

著名作家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在焦虑的成年人的鞭策下,一些孩子过早地被塑造、炒作为作家、诗人乃至“天才”、“神童”。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即使能够在短期内利益套现,却不可避免会给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带来消极影响。这一次,“小学生文言文”是否会重蹈覆辙?但愿不会。

黄慧

●三言两语

别使唤孩子学这学那,自己却在刷微信。 ——余建平

余晗睿的言谈举止比同龄人要成熟不少。从古代的孔子、孟子、韩非子到当今的钱文忠、易中天、王利群,他侃侃而谈,而且他始终挺直腰杆端坐在椅子上,双手交叉放在膝盖处;在学校过道行走时,因为有小孩子来回跑动,他会伸出一只手给同行的教师挡出一条道路……学学传统有好处。

——靳华

这篇文章文理皆通,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有这样的文言文水平相当不错了。当然,我不建议这样写作。需要鼓励和引导,相信会成长得更出色。

——王亚

文字功底远远超过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水平。——陈平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教育,小小年纪有此感悟,太棒了!

——何亩文

源于积累,源于对中国经典文化的感悟与感觉,这是一位优质学生。——何利

这比夹着英语说中文还别扭,中国古代诗词可以说是语言文字运用登峰造极的,让孩子学学很好,但不必学着这样不伦不类地讲话了,没那语言环境了。——孙倩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