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培养回归本源 让孩子“吃得饱、吃得好”
随着艺术类考试的火热,各类培训机构也迎来了旺季,尤其是艺考服务形成了一条龙式培训体系,成为一条产业链。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甚至不惜重金为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学艺术特长,但艺术素养的培养,并不意味着仅仅让孩子拥有几项艺术特长,这还远远不够,过度地依靠校外培训练就特长生,其效果也容易过犹不及。
为了更好地在中小学中推动艺术教育,2015年,教育部发布公告,全国102个市(州)、县(区)入选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名单,其中,北京市的东城、西城、海淀、顺义和延庆5区入选。根据规定,学生的艺术测评结果将纳入综合素质档案,初中和高中阶段学校学生测评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在许多学校看来,这将督促学校更加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对中小学生整体的艺术普及教育,让更多的孩子从小能接受艺术的熏陶。
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小学是参加艺术素质测评学校之一,目前,该校正在筹备艺术教育与学科的主题整合,拟开展戏剧教育,进一步完善动漫社的工作。副校长闫志玮说,“从学生一生的艺术熏陶着眼,重新规划学校的艺术教育,一定要让他们‘吃得饱、吃得好’。”
北京九中一直非常重视艺术教育,现在,正在以金帆舞蹈团为龙头,带动全校艺术教育的开展。以前舞蹈课都是给特长生开设,今后该校将逐渐向所有学生开放。为何对艺术教育如此热衷?校长林乐光说,只有让学生亲自去感受艺术氛围才能提高他们的个人艺术修养,“艺术培养最主要的意义在于能让学生理解美、发现美、创造美”。
也有不少业界人士认为,中小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应回归本源,艺术素养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艺术天才。其主要任务不在于传授多少艺术技能,而是着重培养艺术教育所特有的、能对学生一生产生影响的稳定素质和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水平。
■马上就访
艺术教育,需始于孩子的兴趣
陈淑霞(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美术教育学系主任、教授):艺术素养,不仅包含艺术知识、技能,也包括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艺术教育的魅力不仅是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更是通过艺术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并将这种其辐射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优秀的艺术学生既要文化课好,也需具备较好的艺术素养,其中,会思考、有创造性的学生更受欢迎。艺术院校更是如此,我们不希望所有的学生都千篇一律。
在艺术教育的培养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训练需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年龄给予不同的培养,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就得到培养。这也不仅仅是美术或音乐等一个学科就能培养的,它需要贯穿在所有的科目之中。
有的学生为了学习艺术,死背艺术史,但这种只靠背诵而没有理解的方法不是艺术教育的初衷。如果学生报考艺术类专业并不是源于兴趣,这不是我们的期待。很多学生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并不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家长和老师也并不关心学生的真正兴趣,只是根据学生的分数进行指导、分类,来确定学生报考哪所院校、哪个专业。这也导致现在有些学生在读完大学,甚至研究生毕业之后,仍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将来想干什么,学而不知用,这需要我们教育者们反思。
对学生进行艺术培养,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家长是最重要的老师。如果真的有必要选择培训机构,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去参与,既能帮助判断培训质量,也能陪伴孩子一起学习,更好地交流。在国外,家长、老师带孩子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是很常态的,这对我们也有一定启发,家长应该多带孩子走进这些场馆、多欣赏艺术,让孩子在玩中感受艺术、文化,把艺术当做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