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
探索集团内部师资一体化
在试行学区制改革和集团化办学过程中,教师流动始终是一项重要课题。北京市政协委员、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这几年一直在关注优秀教师合理流动问题,在今年市两会召开之际,她准备的建议里就包括“推进区域内教师交流轮岗工作,避免‘劣势流动’”。
王欢委员表示,为确保优质师资资源参与流动,政府部门可以开展相关调研,确立骨干教师流动比例。她建议,可在集团校内先行实施“集团师资一体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即由集团龙头校在师资管理中进行统一招聘、统一培养、统一分配,对积极参与交流轮岗的教师,在职务晋升、评先评优、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于承担派出任务的龙头校,进行财政专项补助。
关于教师成长问题,王欢委员还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专业培训力量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教师,从入职培训、教学方法、课堂设计、课堂控制等方面系统打造相应的培训课程,同时成立全市教师培训协会组织,整合专业资源,提升师资品质。
朝阳区人民代表、呼家楼中心小学校长马骏也呼吁探索符合时代特点的教师培养制度,有效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她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需开展教师关爱工程并出台相应制度,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提升教师准入门槛,同时也要尽快研究出台教师准出机制,不断优化教师队伍。
场馆课程
加强场馆课程研究让学生更受益
随着北京市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实施,开放性学科实践活动备受到中小学校的重视,各类场馆也成为中小学生素质拓展的第二课堂。如何开展好相关课程,也引起了校长代表、委员们的重视。
王欢委员针对场馆综合活动课准备了四条建议。她表示,应该组织力量开展场馆综合活动课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制定相应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中小学开展场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范畴和特点;在社会场馆资源教学化开发中,全面推动师资建设、教材研发、学生成长,并定期开展相关的督导、评价工作。
与王欢委员的建议相近,在今年东城区两会上,作为东城区政协委员、故宫学院院务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65中学校长卜海燕建议故宫博物院为北京市广大师生设立开放日,通过这一绿色通道,让更多师生享受到故宫博大精深的教育资源。
卜海燕委员从学校的故宫系列校本课程及相关课题研究出发,强调了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场馆课对于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学校开发场馆系列课程,可以突破学科限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组织各学科老师、课程专家、场馆专家等联合攻关,增强学校课程建设能力和相关文化的教育、研究能力。”
■聚焦区域教育
推进地区
教育深度均衡
平谷区政协委员、绿谷小香玉艺术学校校长小香玉一直关注远郊、农村地区学生的艺术教育。在今年平谷区两会上,她提出了让艺术走近更多农村孩子的建议。新年伊始,小香玉艺术学校就通过新媒体手段,为家长和学生推出了一档艺术教育栏目《小校学堂》,节目中小香玉和名师名家、专业教师团队一同为家长和学生进行专业解读与示范指导。
在出席海淀区两会时,海淀区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校长陈恒华的议案是《关于扩大清河地区义务教育资源的建议》。他建议政府采取相关措施扩大该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来解决入学难问题,包括加快还建清河镇中心小学,对海淀实验二小清宁校区进行改扩建。“这两项工程可以为清河地区小学每年增加约400个学位,大大缓解入学难问题。”
密云区政协委员、密云第二小学校长王长华的提案内容是关于“建议密云区在未来引进一所综合型大学”。王长华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首都高校外迁的总体规划正在研究,如果密云区能够引进一所综合型大学的主体,对于京津冀一体化和密云发展,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