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办学,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来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校长、教师的重视。挖掘家长资源,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是家校紧密联系的一种方式。伴随着“家长大讲堂”在各校落地、生根、开花,学校校长和老师们欣喜地发现,家长进校当讲师,他们的孩子最自豪,感觉很有“面儿”。
爸妈当老师,娃儿很自豪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实验学校二年级学生范育萌的妈妈张红是一位全职太太。对于妈妈因家庭原因不出去工作一事,女儿一直“耿耿于怀”,自信心明显不足。
随着学校“家长大讲堂”的开办,拥有剪纸、折纸技艺的张红本着为学校出一份力的初衷,报名担任家长讲师。课堂上,张红手把手教授包括范育萌在内的孩子折植物、动物、交通工具,当堂课就能完成的作品让孩子们欢呼雀跃,她本人的知名度也慢慢高了起来。渐渐地,张红发现女儿和她的交流多了起来,每次进校上课时,女儿看她的眼神都是期盼的、美滋滋的。对于自己的变化,范育萌这样告诉记者:“原来我的妈妈还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什么都不会,这让我感到很自豪,我今后要支持妈妈更好地为同学们服务。”
事实上,为爸爸妈妈感到自豪的学生远不止范育萌一人,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不同行业的家长以讲师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他们在自家孩子心中无疑是最牛的。北京市京源学校小学部三年级学生耿奕涵的回答也许最具代表性:“我觉得特别开心,觉得爸爸妈妈很了不起。”
家长进校园
激发孩子集体荣誉感
家长讲师所授内容丰富多彩,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爸爸的讲解中,耿奕涵不仅知道了邮票的起源、邮票包含的内容,还了解到了邮票齿孔的故事。而在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小学六(2)班,陈怡皓也在爸爸的讲解中明白了什么是工业、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以及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关系。在听课感言中,陈怡皓这样写道:“通过这节课,我更加佩服我的爸爸了!他懂得这么多,真棒!”
“孩子们为爸爸妈妈点赞一方面是荣誉感的需要,其实更深层次是归属感的需要。”北京市京源学校小学部三(1)班班主任魏洁如是说。她表示,在孩子眼里,爸爸妈妈能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说明爸爸妈妈是自己所在班集体的一分子,而不是局外人,由于学生都有向好心理,由此带来的荣誉感、归属感和集体凝聚力都在不断增强。
心理专家王焕斌认为,孩子之所以对爸爸妈妈当家长讲师感觉特有“面儿”,主要是家长的行动让孩子得到了同学、老师的认可,他们为父母能利用自身优势为学校做点事而开心,在同学面前也更自信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