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携带无人机
历时三天奔赴南极
第32次南极科考长城站越冬队员包括后勤人员和科考人员共计43人。张媛媛被安排在第四批次队伍出发,该队一共5位中国队员、两位泰国队员。今年1月3日下午,张媛媛和4位中国队友一起乘坐CA933航班离开北京,开启了他们从东半球到西半球、从北半球到南半球的漫长科考征途。
历经11个小时的飞行后,他们抵达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候机6个小时,再飞行近16个小时到达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狭长国度智利的最南端有个名叫蓬塔阿雷纳斯的城市,是往返南极科考探险的重要中转站,距离圣地亚哥有5个小时的飞机航程。第二天上午,5人飞抵蓬塔阿雷纳斯,与两位泰国队员会合,乘坐智利军方飞机飞往南极大陆。张媛媛和队伍抵达长城站时已经是1月6日中午,距离他们离开祖国已经过去了三天之久,“这是我经历过的最长旅途,幸好不囧。”她笑道。
由于离盛行西风带不远,长城站天气比较恶劣,晴天微风天气很少见,但他们从蓬塔阿雷纳斯去长城站时就赶上了好运,所以还提早抵达了站区,“一下飞机,第一反应就是南极好晒,天气状况完美,适合无人机作业。”她说。
张媛媛坦言,一路上她最担心的就是随身携带的两箱仪器,里面最主要就是要执行科考使命的无人机组件和配件,“设备很精密,一是担心颠坏了,另外也担心被沿途的海关扣留,幸好总体一切顺利。”
科考
放飞无人机 登上雪龙号
根据申报的项目任务,张媛媛需使用所携带的极鹰1号无人机对长城站附近的生态保护区阿德雷岛地区进行航拍调查。这架无人机采用电池动力,可在1500米的高度以20米/秒的航速工作。飞机搭载了可见光波段传感器和热红外相机,获得的数据经过处理可以获得空间分辨率最高为5厘米的影像。
不过由于体积、动力等原因,无人机作业对于天气条件的要求比较高,而长城站的天气条件比较恶劣。就在记者第二次联系张媛媛时,长城站站房外,8级大风吹得呼呼作响,“这里的老队员都已经见怪不怪,说极端的时候甚至看不清十几米外的人。”她说,自己只好在室内反复做好无人机的调试,确保飞机和设备以最好的状态待命,“只要天气好转并和周围站区沟通协调好空域问题后,我半个小时后就可以进行野外作业。”
临近记者发稿时的几天,长城站又迎来了难得的“好天气”,张媛媛正在抓紧执行飞行任务。她和三位队友来到长城站区北侧大约400米的公路上,队友用力投掷出无人机,张媛媛开始操控。飞机开始在南极的天空翱翔,还吸引了附近的贼鸥相伴,非常好看。
张媛媛告诉记者,南极科考根据不同的任务分成不同的队伍,有长城站科考队、中山站科考队、南大洋科考队等。大家所熟悉的“雪龙”号科考队就担负着南大洋科考、运送科考队员和科考物资等重要任务。“雪龙”号每两年到长城站进行一次补给。张媛媛抵达长城站时,它刚刚在卸货。这也使得张媛媛有机会登上这艘中国极地科考队员普遍情结浓厚的破冰船。
在“雪龙”号上,张媛媛见到了南大洋科考队的队员,沟通了南大洋科研的状况。她还跑到后甲板参观了大洋队的科考捕捞设备,还有那架为极地科考立下汗马功劳的卡尔32直升机,“跟在上海港口看到(‘雪龙’号)感觉完全不一样。”她兴奋地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