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的3000多名法官去哪儿
随着员额核定工作的完成和遴选工作的深入推进,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改革正在逐步落地。怎样把最优秀的法官检察官选配到司法一线办案?法院领导该不该进入员额?入额的法官比现有法官少,案多人少的压力会不会加重?
在向广东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作专题报告时,广东省高院院长郑鄂举了不少改革中遇到的窘境。从省法院近年逐级遴选法官的情况看,由于面临住房、家属就业等现实问题,外地法官很少报名,导致遴选面较窄。还有的人员分流安置仍需地方党政统筹。广东省汕头等地法院,在法官员额制改革中将有大量法官不能入额,有的人又不愿意当审判辅助人员,应予分流安置,迫切需要地方党委政府统筹解决等。
员额有限,法官的分流、安置在此次司改中受到关注。
这些员额将如何分配?主要遵循4个基本原则:一是以案定员,二是向基层倾斜,三是分级分类核定,四是动态管理。
法官检察官要进入员额,必须经过遴选程序。这就要求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尽快发挥作用,规范入额程序,制定科学的考试考核办法,确保业务水平高、司法经验丰富、能独立办案的优秀人才进入员额。
根据相关规定,法院检察院领导干部不能无条件进入员额,必须按程序和标准参加遴选,并且入额后要亲自办案,不允许弄虚作假、挂名办案。通过推进员额制改革,确保法院、检察院85%的司法资源配置到办案一线,使法官检察官和司法辅助人员的配比更为合理,法官检察官的队伍结构更加优化。
广东省高院副院长霍敏透露,全省现有11111名法官,按照中央政法编制39%的比例,全省法官员额将控制在7995名以内,这意味着,此次改革后全省将多出3000多名法官。这些多出来的法官将去往何处?这是法院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广东省高院一名负责人表示,多出来的3000多名法官,可能转为法官助理,也可能转为其他岗位,在改革过渡期内仍有遴选为入额法官的优先权。不过,由于各个试点情况不一,有些试点法院改革压力较小,有些法院本身满编,分流遇到较大困难。内外分流结合,一部分人员法院内部消化,一部分转去当地行政机关。
比如,茂名中院的法官入额工作总体比较平稳,人员分流压力相对较小。“落选的人员中,资历较老、年龄较大的,在尊重本人意愿的前提下,可能会被分去立案、审监等部门。”茂名中院相关负责人说,年轻人相对更易分流,许多人可以就地转化成司法辅助人员。除了在法院内部进行分流,茂名中院还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当地市委已经表示,今后茂名各行政机关出现人员空缺时,须优先考虑法院、检察院人员,按照一年向外分流5人的目标算,5年过渡期内能够基本消化完毕。
在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徐松林看来,法官入额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用什么制度来保证遴选的公正。
“法官永远是我最热爱的职业”
1月17日,广东出台全国首部司法辅助人员管理暂行规定。为稳步推进广东省法院检察院工作人员分类管理等改革任务,加强司法辅助人员队伍建设,有效缓解政法专项编制不足等问题,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广东省委政法委、省委组织部、省编办、省高院、省检察院、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7家单位,联合制定了《广东省劳动合同制司法辅助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并已正式实施。
根据该规定,法官检察官助理、书记员政法专项编制不足的,由劳动合同制人员担任,其数量以核定的法官检察官员额为基数,结合案件量按一定比例合理配备。规定建立了一套晋升机制和薪酬体系,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可适当缩减晋升年限。
在法官队伍里,卢青算是资历较浅的。2010年考入法院,2013年11月当助理审判员,2015年1月顺利当上法官。
面对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改革,卢青淡淡地说了一句,“只有坚守,才有希望”,放弃了、离开了,可能图一时快乐,若干年后会怀念,从业当中有纠结,但当初的梦想要坚持下去。
这一两年间,卢青有几个好友离开了法院,有人选择回到高校继续深造,更多的却是选择了律师这个行业,这个对她的触动应该是最大的,甚至她也动摇过。
有一位前辈告诉卢青,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回想当年选择职业之初,我就是奔着实现法官这个梦想而去的。”她说,追梦的过程,经历N重考试,除了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外,在任助理审判员时,还经历两次内部的考试。当时,卢青还心生抱怨,为啥要设置这么多门槛,其他法院都不需要考,为什么只有龙门县才要?到司改之际,她才明白了领导的苦心,滥竽充数的时代已过去了,将要面对的挑战只会更多,“真正的勇士不是有面对困难的勇气,而是明知前路坎坷而勇往直前。”
在采访当中,和卢青有着相同困惑的法官不少。
“很宅”、“顾家”的卢青用看书、遛狗、做瑜伽来排解日常工作带来的压力,她认为自己是凭良心去处理每一个案件,也很期待能够得到更多的长见识机会。
卢青说:“司法改革之年,注定是最重要且不平凡之年,人生能经历这一次饱满、丰富、刻骨铭心的岁月,何尝不幸。无论如何,法官永远是我最热爱的职业,没有什么比坚守理想更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