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指导、孵化日趋成熟
记者发现,大部分高校在谈及今年的就业工作时,都将做好创业工作作为重点。
中山大学的报告显示,在对该校毕业生创业原因的调查中,有59%的人表示“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风险因素是“缺乏企业管理经验”(45%)、“缺少资金”(18%)、“市场推广困难”(18%)。
在对创业最有帮助的在校活动的选择上,中山大学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认为“假期实习/课外兼职”(33%)对创业最有帮助,接下来是“大学生的社团活动”(18%),“大学的模拟创业活动,如创业大赛等”(17%)。
在75所高校的报告中,都提到学校在创业辅导方面所做的工作。对大学生的创业辅导也从笼统的政策描述细化到具体的项目书指导上。不少高校突破学校局限,纷纷与地方或区级政府合作,帮助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实践。
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联系虹口区开业指导中心、杨浦区公共实训基地,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开展政策咨询和开业指导。该校2015年有2名本科毕业生进行创业,领域涉及围棋教育和文化传播。6名研究生申请自主创业,领域涉及生物科技型、贸易、信息技术、和商业服务。
徐博涵感到,这一年从国务院到教育部等各部委都对创业工作很重视,在很多政策上对创业学生倾斜,也常常有学生来向他咨询和交流自己的创业想法。
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告提到,2015年学校特别组织开设了16门示范性创新课程、10门创业类课程。此外,人大还与苏州市、贵阳市、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青浦区等地,以及中关村创业大街上的咖啡馆和孵化器等合作,共建人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
然而,每当大学生在毕业时选择创业时,总会有人担忧:大学生是否应当一毕业就创业?
一方观点认为,学生在毕业时还未接触过职场,不如先去大企业锻炼,创业成功率较高;另一方观点认为,现在国家大力鼓励创业,各项政策十分给力,年轻人不妨抓住机会拼一把。
“是否毕业不是判断学生具备创业条件与否的标准。”徐博涵认为,学校的目的是教育,并不是为了多培养出几个老板,双创浪潮下学校要做好氛围工作,让学生在学校内接触如何创办公司、模拟实践等,从而萌生创新创业的想法。例如,有些学生在看到自己的学长学姐创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心里就会琢磨是否自己也可以试一试。
陈永利介绍,如今北大大部分选择创业的学生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是因为有了好的想法、默契的团队和成熟的商业模式。但是,适合创业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学生的态度还是鼓励先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