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网友设计的汉式校服
枝繁叶茂,离不开阳光雨露
作为新鲜事物的汉服回归,需要一部分人群对传统文化认可和支持,也需要一个逐渐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汉服能够走进管理严格、相对封闭的中学校园,离不开校方、教师和家长的理解和包容。灼华社成立之初,有汉服的同学并不多,社联特别申请了专款为社团购置了公有汉服;在参观了几场活动后,校领导即为汉服社指定了有国学专业背景的指导老师,还为“雅集”提供“国学教室”作为固定的活动场地。子衿社的何老师本身就是北京汉服协会的成员,不仅在活动策划、礼仪指导、服装出借等方面给社团很多指导,还在校内外“同袍”的帮助下自编教材、开设了汉服选修课。
有了学校和老师的“特别关照”,很多家长也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逐渐宽容、接受,经常可以看到家长带着孩子参加校园外的汉服活动,也有不少家长主动给孩子买汉服作为生日礼物。
然而,由于大多数的教师、家长仍对学生参与汉服活动持怀疑观望的态度,认为孩子穿汉服怪异,担心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加上中学生课业压力大、思想尚不成熟、组织能力薄弱,大多数中学的汉服社团存在建社难、活动难、维持难的问题,发展壮大更是举步维艰。针对汉服推广在中学校园的处境,北京汉服协会会长郭素扬呼吁道:“传统文化的复兴如同参天古木再逢春,青少年对其强烈的认同就像老树上抽出的嫩芽新枝,希望社会各界一同呵护浇灌,给这些穿汉服的孩子们更多理解和支持,未来必将枝叶扶疏、硕果累累。”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杨梦醒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中2013级15班李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