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政策难落地的那些“痛点”

2016-02-02 08:24 中国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双创”政策难落地的那些“痛点”

“上一个文件精神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吸收,下一个文件就来了。”至今,回想起几个月前在东部某省的一次调研,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仍清晰地记得这句话——一句在基层政府“时不时就能听到”的牢骚话。

过去两年,全国各部门各地方围绕双创出台的政策累计超过2000件,但有的地方的层层转发文件、以文件落实文件,让当地的双创政策落实陷入“上面提呼吁、鼓励、支持,下面同样是呼吁、鼓励、支持,至于如何鼓励、支持,却没了下文”的僵局。在这个僵局形成的过程中,就伴随着柳卸林所听到的那些牢骚,他称之为“上下一般粗”,即地方与中央层面的政策一个口径说话。作为双创评估报告调研组专家成员,他把这个问题写到中国科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以下称双创评估报告),后来报告交给国务院,引起相关领导的重视。

柳卸林告诉记者,这说明,对于一些科技工作者、大学生创业者以及基层政府官员,最难的问题不是“该往哪儿走”,而是“方向定了下来,但具体怎么走,却还没个说法”。

有的地方政策名目繁多、信息不对称,影响政策落地生根

双创评估报告专门针对科技工作者群体做了一份问卷调查,这其中涉及“科技工作者对‘双创’政策的平均知晓率”,结果显示,科技工作者对包括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实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12项政策表示“有所耳闻”的,在66.6%至94.7%之间。这说明,“双创”政策本身的知晓率较高。

相应地,科技工作者对这12项政策表示“了解”的比例仅在27.6%到59.6%之间,这说明多数科技工作者停留在“听说”阶段。报告建议,要加大政策解读推广力度,以免出现信息不对称,影响政策落地生根的情况。

这并非只是“政策有没有宣传到位”的小问题。双创评估报告专家组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就发现,一旦有人利用信息不对称,通过“特殊通道”让本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入围,就很可能妨碍政策执行的公平公正。双创评估报告的主要执笔人之一、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相关负责人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

在我国北方某地,当地政府、科委、经信委等十几个部门曾作为牵头部门,出台过推进创新创业的政策,加上区县一级发布的政策措施,形成多层次的政策体系。其后,这一政策体系成了全国的典型,被报道宣传,正面评价纷纷而来。

然而,这一政策体系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一些创业者、小微企业负责人表示,由于缺少专人跟踪研究政策,即便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政策宣讲会,也不能完全消化、理解政策内涵,加上一些政策申请条件较高、所需资料复杂、申请过程较长等,只能“知难而退”。

调研后,这位负责人发现,在看似利好政策频繁出炉的表象下,实则是文件名目众多,而这其中又难免有交叉重叠、衔接不畅的地方,给企业、科技工作者甄别有用信息、申报合适政策带来较大的难度。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邱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