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政策难落地的那些“痛点”(2)

2016-02-02 08:24 中国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双创”政策难落地的那些“痛点”

有的地方政策接力效应差:上面是互联网时代,下面还在使用鸡毛信

双创评估报告里还专门提到,一些政策接力效应差,政策执行的传导时间长,在执行中不同程度存在上面踩油门、中间挂空挡、基层不松刹车的现象,“上面是互联网时代,下面还在使用鸡毛信”。

比如,在北京某创业园区先行先试的技术人员股权奖励税收优惠政策,曾备受媒体和创业人员的瞩目。

但根据双创评估报告的披露,2013年只有1家企业,在这家创业园区的税务部门办理了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备案。到了2014年,也只有20人享受了这项优惠政策。

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调研过程中,甚至有的地方反映,企业已经了解中央相关政策,并找到相关部门要求享受优惠政策,但具体执行人员却以“未接到文件”来搪塞推诿,不肯担责,“这就让创业者十分寒心”。

当然,地方政府也为双创做了不少事情,但有的地方政府做的仅仅是“面上的事情”。正如双创评估报告里所说的,个别地方有把“双创”形式化的倾向,热衷于搭花房、做盆景,在培育“双创”生态环境方面用心用力不够。

柳卸林告诉记者,他们在调研过程中就发现,有的地方支持众创空间的政策存在重物理空间、轻价值空间的现象,追求高大上,甚至出现“只有达到5000平方米才能享受优惠政策”的规定。

有的政策存在因人、因企、因制而异的现象,普惠性差

一些政策存在因人、因企、因制而异现象,普惠性差,则是双创评估报告提出的另一大双创“痛点”。

比如,在北京某创业园区的“1+6”政策推广中,一些地方财政部门认为,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只能在自主创新示范区内实施,这就导致不少地方要想方设法通过层层审批,以获得自主创新示范区这块牌子的认证,并享受相关政策优惠。

“这不是人为地造成‘政策洼地’吗?一边减少审批事项,一边衍生新的审批事项。”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

她还发现,在有的地方,官办和民营体制内外冰火两重天,一些民营孵化器负责人就向她抱怨,由于很难符合评审的“硬指标”,无法申请到政府补贴,以至于一些所谓利好政策,“看得见、摸不着、吃起来也不是味道,沦为个别企业的特有福利”。

在柳卸林看来,这就暴露了一些地方政府行政思路上的滞后——还停留在投资驱动时代所习以为常的“重点投资”阶段,却没有把握住创新驱动时代所亟须的“营造普惠环境”的脉搏。他说,普惠性政策,通常是竞争性政策,可在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释放大众热情和万众智慧,这对于双创无疑是有利的。

当然,结合中国现状,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两个轮子都需要,只是以前政府部门独轮车坐惯了,如今改两轮了,甚至要向另一个轮子倾斜的时候,他们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柳卸林希望,这个适应的过程越短越好。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邱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