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少年失散13年终于回家(2)

2016-02-04 08:45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聋哑少年失散13年终于回家

1字之差阻断孩子寻亲路

正如向先生预感的那样,这么多年间,大巧一直在北京,并一直有好心人助养。

郝女士是在大学时去孤儿院当义工时认识的大巧,自认和这个孩子很有缘的她,将大巧送进北京的聋哑人学校学习,并一直给大巧提供生活费。懂哑语的郝女士也向记者讲述了她所了解的大巧的经历。

大巧曾告诉郝女士,事发当天他从家中出来后,因为好奇爬上了一辆大车,车子开动后他不敢乱动,车子开了好久停了下来,到了一个他不认识的地方。因为又聋又哑没办法表达,大巧被送到派出所,12岁的大巧还不太会写字,民警面对大巧也没有办法,便将其送往孤儿院。

郝女士说,她也曾多次向大巧询问关于父母和家庭的信息,但大巧均表示“不记得了”,直到大巧20多岁后,在一次和郝女士“聊天”时突然提起自己想起了家人的名字,并写下了“何邵明”三个字。郝女士随后多次求助民警帮忙寻找“何邵明”,但都没有找到,因此便也放弃。

60个同名中民警找到线索

一次偶然的机会,海淀公安分局圆明园派出所民警任宝国得知了大巧的身世,便打算帮他找父母。

任宝国在寻找“何邵明”无果后,突然想到通过孩子母亲的名字寻找,按照大巧提供的名字,任宝国在户籍系统中检索到全国共有60多个同名的,筛选出两个中年女性后,打印出照片让大巧辨认,大巧表示其中一个有点像。任宝国随即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搜索,发现这名女子的丈夫名叫“向邵明”,这个发现让任宝国狂喜,因为“向”字和“何”字很容易写混淆。

随后,任宝国通过当地派出所联系了向邵明,因在寻子路上多次受骗,向先生起初不敢相信。当任宝国发去两张大巧的照片后,向先生这才相信,失散多年的儿子找到了。

因为不能用语言表达,大巧通过文字告诉记者,他表示见到父母很开心,爸妈和他记忆中的有些不一样,但是“我和他长得很像”。最后,大巧说,“我要和他们回家过年。”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