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在深圳市龙岗区工业园一家电子工厂内,夜班工人刚刚下班,白班工人又涌入了生产车间,在这里,他们要进行12个小时的劳动,保证这条生产线24小时不间断地运行。
春节临近,许多电子制造企业出现劳动力短缺,一些西南地区高校开始出现假期学生工流动潮,大量学生在寒假期间通过劳务中介介绍前往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开始为期一到两个月的打工生活。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一些劳动中介的宣传中,短期打工的大学生可以拿到不低于4000元的薪酬,同时承诺工作环境好、住花园式公寓,享受各种福利待遇。
现实与大学生想象的是否一样,这条假期外出打工路是否平坦顺利?
招工渠道渗入大学生朋友圈
刚考完试,大二学生韩强便给家里打了招呼,这个寒假,韩强将和同学一起前往深圳一家电子厂打工。在他的手中,拿着一份和招工代理刚刚签下的诚信用工承诺书。
这名招工代理是他的同班同学陈辉。陈辉在同学眼中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他曾经利用假期去煤矿挖煤赚钱,又到过深圳、上海等地打工。
这个寒假,陈辉帮一家中介公司招工去深圳的电子厂,每拉到一个寒假工,中介公司会给陈辉约150元的中介费。陈辉在自己的朋友圈、QQ空间、微博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广告宣传。每当有同学朋友评论留言时,他就会主动找上门,派发宣传单,宣传寒假工的种种好处。
“这就是熟人招工的好处,大家能信任你,你发动认识的同学朋友一起去打工。”陈辉说,对于很多家庭条件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只要条件好,他们就愿意去。
与陈辉签约合作的,是一家名为“三藏人力资源管理”的寒假工中介公司。在贵州省十几所高校里,这家中介公司培养了百余名像陈辉这样的校园代理。
“他们不说,我们不问,我们只知道环境是安全的,具体是什么样到工厂就知道了。”陈辉这样描述对于工厂寒假工作的了解。
按照流程,在学生决定外出打工后,陈辉会代中介公司为学生提供一份名为《寒假工诚信协议书》的合同。记者注意到,这份合同仅对学生外出务工安全问题和薪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说明,并特别约定,签约学生非特殊情况不得单方面中止合约,必须按照校代理与中介公司的安排,前往工厂工作。
记者按照一张招工传单上的信息随机拨打了一家招工企业的电话,这家企业的招工标准为:只要认识英语26个字母,无身体疾病即可。企业的招工工作人员表示,只要身体健康,年满16周岁都能报名,高中生大学生均可,每多拉到一名同学,可以获得100~300元的奖励。
而涉及工作环境的细节问题,该工作人员表示,自己只负责招工,工作环境信息没有更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