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中的“精灵猴”(2)

2016-02-08 09:07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大自然中的“精灵猴”

白头叶猴

白臀叶猴

时光飞逝如电,不知不觉间猴年连蹦带跳地来到了。在金猴启岁时,不妨来认识一下自然界中的猴。

人们常说的“猴”,其实是一种泛称,通常这里面包括猿。因为在中国的民俗观念中,猿即猴,猴即猿。实际上,大自然中的猿与猴是有区别的,有尾者为猴,无尾者为猿,但两者均被列入灵长目。猴之吉祥寓意在于它与“侯”同音。古人希望升官封侯,猴便成了象征升迁的吉祥物。

猴子精灵聪慧,与人类同属于哺乳动物中最高级的灵长目,与人类最为接近。在全球4000多种哺乳动物中,现存的“灵长目”动物约634种。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最先命名的动物类群,“灵长”的意思就是“众生之灵,众生之长”。灵长动物包括各种猴子、无尾的猿以及我们人类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猴子与人类可谓同属于“万物之灵”。

明代的李时珍曾这样描述自然界中的猴子:“猓然,仁兽也。喜群行,老者前,少者后;食相让,居相爱;生相聚,死相赴。”

1859年查尔斯·达尔文出版了他的著作《物种起源》,令当时教会的神父们大为惊骇。达尔文的学说表明,猿猴和人类的长相相似并不是偶然的,事实上,两者正是从同一个祖先演变而来的,这就意味着人类和猴子有着极为相似的生理结构。马克思也论证了人是从猿猴演变进化而来,劳动创造了人的原理,成为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学说。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