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我,怕吃苦,没进步,你们就不要干了。”上海宝冶集团云南石林县石墨化农光互补项目现场,皮肤黝黑的商传习说起话来,总是霸气十足。他是石林项目作业队队长、整个项目的区域负责人。
如今,这个计算机专业中职生,管理着150人的团队,其中7名本科生。他曾是宝冶承建的首钢京唐项目电气班组长,而这个项目,在2012年时获评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这是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项。
据上海宝冶集团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宝冶成立以来,总共获得过30个鲁班奖,刚刚过去的2015年更是在民建项目上一举揽下4座鲁班奖杯!而这些鲁班奖的建设者,大多是一群年龄在25岁到35岁的年轻人,其中一部分人则来自大中专职业院校。
中专毕业的“工头儿”
商传习毕业于山东聊城莘县职业中专,恐怕很难想象,眼前这个皮肤黑不溜秋、说起话来压不住大嗓门的年轻小伙子,其实差点成为一个“肤白貌美”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码农”。他所学专业,是计算机技术。
2005年,18岁的商传习中专毕业,最理想的工作是进入一家聊城本地的电子厂工作,从流水线操作工做起。但他却偏不。莘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商传习的梦想不是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是“离开这里”。
当年,上海宝冶集团到这个贫困县招工,抛出来的岗位是不受人待见的“电工”。整个莘县18岁年龄段,愿意到宝冶集团工地上做工的,只有4个年轻人,其中3个还不愿意干“电工”。商传习是唯一一个愿意到工地上当电工的年轻人,“虽然艰苦,但感觉以后的就业范围会很广”。
这条路,商传习一直走到了今天。他拿着父亲给的500元路费,只身跑来上海工厂学艺。还没干满一年,他就被派了出去,先后去过张家港沙钢项目、邯郸项目部、首钢京唐项目、云南石林项目上。
除了干电工,他还在沙钢项目部修过高炉,邯郸项目部干过行车检修,首钢京唐项目承接过冷轧厂连续退火车间的设备管理和维修。
商传习告诉记者,在项目上,住板房、没空调、连续干活儿20多个小时,都不算是什么大事儿。最悲催的状态是,知识匮乏。
在首钢项目下,由于冷轧厂设备全部是进口货,电气班组长商传习好几个晚上因为“英文说明”苦恼。进口设备上的英文标注,很多都是英语缩写,一般词典上几乎没有这些奇怪的词儿,这给工人维修带来极大的困难。
商传习后来主动找到甲方人员,托其从北京带回一本专业词典,这才解决了维修进口机子的难题。
2009年冬天,渤海湾海面结冰,钢厂运输皮带因天气原因断裂导致高炉停产48个小时。当时的项目现场,有30厘米厚的积雪。在这样的环境下,商传习带着一群检修员连续不断抢修35个小时,最终比预计的40个小时提前了5个小时完成抢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