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的光影:这些年,人与单位不得不说的故事(2)

2016-02-15 10:20 解放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投射的光影:这些年,人与单位不得不说的故事

家长里短间的人情冷暖

刚退休那阵子,老张非常不适应,常常早起,梳洗打扮好后才想起,原来自己不用上班了。

老一辈人对单位的眷恋,在今天的年轻人眼里,很不能理解。“80后”柳伊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每月15日,单位食堂总是人满为患,因为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通常都在这一天搞活动。“我们单位在郊区,不少老同志来一次几乎要横穿整个上海市,可即使刮风下雨,他们也照来不误。”其实,所谓活动,也就是食堂吃顿免费午餐,彼此见面絮叨几句,偶尔发些小礼品。

但再小的东西,因为是单位发的,即使有人嘴上嫌弃,却是万万不肯少他一份的。退休前的老钱,每次拎着单位发的一袋米、一桶油回家,总是特别神气。为此,还曾闹过笑话。有一次他下班回家,碰到楼上邻居,手里提着一大包东西。老钱随口就问:哟,单位发啥好东西了?说完才发现,对方是出来倒垃圾的。

当然,发生在单位空间里的,并非都是浓情蜜意。从单位关系出发,正式的权力关系、非正式的权力关系,以及工作世界与生活世界重叠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共同形成了单位内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几乎所有的单位成员都在不同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卷入了单位内部人际关系的漩涡。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成为“单位人”至关重要的工作与生活内容。

上世纪80年代的文坛,曾集中出现过一批审视单位人际关系的文学作品。这些小说镜像般地展现了“单位人”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

小说《机关无故事》其实故事多多,它通过办公室卫生值日制度,反映了机关平淡如水的生活背后,蛛网一样复杂的人际关系。小说只有四个人物:古广清、姜军、章亚和刘金仁。姜军洞察官场游戏规则,对领导古广清谄媚逢迎,投其所好,终于抢在其他人之前入党提干,从此春风得意,而学有专长的章亚和刘金仁虽然敬业正直,却一无所获。为什么会这样?姜军自己作了“交代”:“要想在单位里一帆风顺,首先必须处理好自己和单位领导的关系,不仅不能违背领导的意旨,更要讨领导的欢心和赏识。无论领导对错与否,首要的是三缄其口,做一个顺民,甚至奉承溜须。”

尽管如此,在清华大学教授汪晖眼里,当年作为单位的工厂,和今天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工厂相比,仍然更具温度。今天,工厂就是生产单位,人际关系几乎降到了最低限度。在那些南方的大型工厂里,打工者在离开工厂后或许还有一些个人交往,但在工厂内部,却很难发展彼此的关系,因为所有的时间都被生产过程控制了。而在过去的单位工厂里,既有各种权力之争和利益纠葛,却也包含了更多的横向关系。张家长李家短,未尝不是一种人性的温度。

在其新作《颠倒》中,汪晖回忆了上世纪70年代末自己在工厂的经验。他被分配到一家无线电厂,车间工人来自一个被解散的越剧团,越剧没有男演员,汪晖的师傅们全是漂亮的女演员。工余,她们坐在一块谈的不是丈夫就是婆婆,有摩擦,也有温情。“而今天的我们,被生产过程所塑造,生产和商品关系渗透到了整个人际关系中。”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