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高考”关键词
【自主招生】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申国昌介绍,在1938年之前,民国高校招生都是各自组织进行,命题也是各校自己出。
“民国时期因为政局比较复杂,又受到战乱影响,总体而言,整个民国时期的高校招生采取过多种方式。”申国昌说,其中既有高校自主招生,也有区域联合招生,还有短暂实行了3年的全国统考招生。
【下达文理招生人数】
申国昌介绍,1933年之前,大学虽然分文理科,但文理生的比例没有规定,考生对什么感兴趣就可以选择学什么。1930年全国在校大学生中,文科生占到了75%。从1933年起,教育部开始实行“按比例招生法”,强行规定文科生比例不得超过实科生(理科生)。1935年起,则变成直接给各校下达文理两科生招生人数。
【1902年第一次“高考”】
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院校是京师大学堂,1902年首次招生。这也是废除科举后,第一次举行“高考”。参加高考的学生,多数是贫穷人家的子弟。因为这类新式学堂有补贴,所以才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