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供给侧”改革 提升学生获得感

2016-02-26 08:52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教育“供给侧”改革 提升学生获得感

北京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出一系列教育改革新政,形成了一个以中高考考试和招生录取为龙头的环环相扣的改革链条。此次改革实质是基础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是消费观引导下的广义教育资源供给即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它不仅是对学校管理体制机制、考试招生录取、课程方案调整、教师培养等多领域的改革,更是校准人才培养价值取向的改革。那么这一改革,各个区县是如何推动的?学校层面如何有效落实的……

部分家长放弃孩子从小留学打算

春节长假刚一结束,京郊顺义区便传出喜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顺义分校新建工程已完成立项,位于首都机场商务圈后沙峪镇的这所新建校,力争年内开工建设,计划2018年完工。届时,一所可容纳72个班的完全中学,将为本区域新增3600个优质学位,基本满足当地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其实,在顺义区,不仅公立教育资源实现了高位优质均衡发展,辖区内的几所民办学校、国际学校也成为行业内的品牌学校。北京市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在将初中教育办成区域品牌后,又增设了普通高中和小学教育。目前,这所民办学校已成为区域内百姓高度认可的一所优质校。

在朝阳区,伴随着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通过引进名校资源办分校、高校兴办附中附小、学区制改革和集团化办学等手段,实现了基础教育资源布局优化调整。

不仅公立教育资源实现了优化重组,这几年,随着陈经纶中学分校实验学校和人大附中朝阳分校等一些优质民办学校在朝阳区建成并招生,这些依托名校支撑、直接对接国际教育的民办学校正成为区内学生和家长的“新宠”。

“原来想让孩子小学毕业就出国,现在改变主意了,还是觉得在北京读完高中更划算。”一位家住朝阳区的外企高管于女士告诉记者,促使她改变主意的正是这几年北京基础教育领域发生的巨变,“想读公立校,可以就近让孩子上一所比较满意的学校,想上民办校或是早接受国际教育,北京也有不少这样的好学校。”在于女士看来,这样“不仅节省了高额出国留学费用,还能把孩子留在家长身边。”

从“补短”教育到“扬长避短”教育

从2014年起,北京基础教育领域通过九年一贯对口直升、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学区制改革和集群化发展、高等教育和社会力量支援中小学特色建设和学科发展以及高校直接兴办附中、附小等方式,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和优化重组,以此撬动了困扰业界多年的义务教育“择校热”难题的破解;同时,以考试评价方式改革为突破口,撬动学生减负和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其实,这些改革举措,都是在教育“供给侧”进行的结构性变革和优化升级。“此次改革在指导思想上主要强调公平、均衡和质量,其实质是基础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是消费观引导下的广义教育资源供给即‘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北京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认为,这一轮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它不仅是对学校管理体制机制、考试招生录取、课程方案调整、教师培养等多领域的改革,更是校准人才培养价值取向的改革。”

在北京二中校长钮小桦看来,将经济发展领域“供给侧”改革理念移植到教育领域,“是一场思维和观念的变革”。

从学生和家长强烈关注的考试评价改革来看,以前中、高考考试科目是固定的,学校招生录取的总分是统一的,所有学生都得在这种评价选拔的框架下,接受统一的教育。“显然,这是一种无法‘扬长’,只能‘补短’的教育。”钮小桦说。

“为什么学生的课业负担那么重,即使教育部门和学校想给学生减负,但结果还是减不下来?”钮小桦认为,过去的考试评价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各自的优劣势,如果一个学生的某一科目学得不好,他也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补这门课,因为考试要考,而这门课偏偏又不是他所擅长的或感兴趣的,结果是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

“在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中,政府允许学生去选择,”钮小桦介绍,从2018年起,北京市中考将实行“3+6”方案,尽管“3”,即语、数、外三门课不能选择,但在“6”即其他科目中,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选择。“很显然,这样的教育必定是一种‘扬长避短’式的教育。”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苏金柱 张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