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供给侧”改革 提升学生获得感(2)

2016-02-26 08:52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教育“供给侧”改革 提升学生获得感

开展实践活动校长不再“忧心”

近两年,北京市中高考命题便印证了钮小桦校长的看法,语文作文题目可以选择,不再是过去整齐划一的要求——只写记叙文,考题类型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开放性试题,不考对和错,只是考查学生理解知识的深和浅,考试不是为了“考住”学生、难倒学生,而是让学生尽情思考,紧张的考试成了学生展现其思维过程和才华的舞台。

“这些都是从教育供给端进行的结构性变革,改变了过去大一统、标准化教育模式,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钮小桦说。

而北京市从教育供给端着手进行的结构设计和体制机制创新正日益倒逼中小学校从课程结构、课堂教学、考核评价和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整体转型升级。

在门头沟区大峪中学校长曹彦彦看来,“这一次中高考改革,可谓是抓准了‘牛鼻子’,将从根本上撬动教育教学,从而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

曹彦彦坦言,原来学校组织学生去京西古道实践、到青岛海洋研究所考察等实践活动多少让她有些“担心”,“怕耽误学生的课时,怕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现在,中高考就考查这些内容,这让学校的改革不再有后顾之忧。”

如今,大峪中学的实验室向全体学生敞开大门,学生想做什么,随时可以进去做,同时,教师还能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门头沟三家店晋商会馆学习历史、去灵溪教育基地研究中草药……

“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课程选择,打破了学科和学段边界,建立了广泛的教育统一战线,让家长、大学、科研院所、社区等都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中来,建立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曹彦彦说。

■相关链接

民进中央提案:

把高端教育需求留在国内

“我国目前教育领域‘供给侧’产品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已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民进中央拟提交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一份党派提案《关于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案》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大概十几年前,当中国开始上马高速铁路项目时,有不少人纷纷表示怀疑:这样“高端”的铁路旅客服务项目将来会有市场吗?如今,全国几乎所有的高铁线路常年都是一票难求。于是,有经济学家将其视为“供给侧”改革推动需求满足的一个典型案例。

而在教育领域,实现由单纯“需求侧的拉动”到“供给侧的推动”的转变,也正成为业内人们的共识。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则显示,从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仅在美国接受基础教育的中国内地留学生就增长了23.5%,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国内地学生更是增长了50%。

“高端教育需求外溢严重,留学低龄化趋势日趋显著。”在《关于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案》中,民进中央建议:大力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尤其要促进高中和大学教育多样化发展,探索多种办学模式,办好具有现代化水平和国际品质的中国教育,努力把高端教育需求留在国内。

事实上,在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中,许多地区已从教育供给端入手,通过改变教育服务供给方式,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显著提升了教育对象的实际获得感。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苏金柱 张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