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培训让北京市中小学教师有了实际获得

2016-02-29 13:35 健康咨询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十二五”收官 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亮点频出优质培训让教师有了实际获得

教师的精神状态、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决定着学生的视野、人格与境界。培养好的教师离不开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师培训。“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战略目标,致力于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教育人才队伍。中小学教师培训精准定位于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几年来,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为北京教师培训工作的高位运行带来保障,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在扎实推进中亮点频出。教师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明显提升,教师培训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日渐科学规范,市、区、校三级培训形成合力……专业引领、突出重点、开放多元、服务教师的分层、分类、多元培训为实现首都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和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提供师资保障。

亮点1:教师培训点亮乡村教育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首都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培养与储备优秀师资是关键。“十二五”期间,全市教师培训工作围绕推进教师均衡发展的目标和主旋律展开,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推动作用。

向远郊区输送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已成为提升农村教师教学能力、学科素养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一批聚焦农村教师专业提升的项目不断推行。“北京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京郊教师“绿色耕耘”培训、远郊区县区域教育合作、“歆语工程——京郊英语教师培训”、“提升北京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等项目的开展与实施,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较大力度的支持。

解决教师的实际困惑,增加了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获得感,“拿来就用的培训”获得乡村教师的一致欢迎,培训满意率普遍高达90%及以上。“绿色耕耘”围绕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专家们下到课堂观摩乡村教师的现场教学并进行指导,与教师们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

“北京市中小学农村教师研修工作站”在教师培训的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创新。培训周期突破了以往的短期性模式,在长达一个学期的学习期内进行脱产式培训。跟以往的培训不同,“研修站”将教师学习地点设立在城区优质中小学的课堂内,乡村教师进入城区课堂观摩,接受导师“一对一”指导,感受名师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在提升乡村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指导教师及学校的发展,扩展了优质教师资源的辐射作用,促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与此同时,一批优秀教师深入农村学校,在教学一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北京市持续开展“特级教师京郊行动计划”、市级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深入郊区开展校本研修、进行教学指导,“手把手”帮助农村教师成长。记者调查发现,2014年新评选出的特级教师中有90名教师来自于郊区,经过培训的优秀乡村教师像种子洒落在京郊教育的土壤中,成为乡村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亮点2:优质培训辐射全国

让骨干教师成长为名师,助推优秀教师走向卓越,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将跨区域合作推向新的高度,在教师专业发展高位引领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教委携手苏、浙、粤三省,启动“京苏粤浙首期卓越教师高级研修班”。该项目聚合四地教学名师,跨省市按学科混合编班,实行培训机构与一线名校相互衔接的双基地培训模式。学员通过深度体验四地的教学风格,凝炼“跨区域文化背景下的教师教学风格”。项目让参训教师把握前沿、走近优质、品味文化、梳理理念、创新模式,共同助力四地中小学骨干教师向卓越教师迈进。

“优质的教育资源、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让我受益匪浅。”这是一位来自江苏的教师给出的感受。记者了解到,务实的培训吸引了河北省唐山市的9名骨干教师的加入,四省市项目延伸为“4+1”培训模式,迈出了京津冀教师深度合作培训的第一步。项目从顶层设计到实践操作,从学段衔接到文化传承,从阅读到写作到学科思索,无不体现出北京教师培训工作的精度与高度。

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精神,落实“十三五”时期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下,“京津冀中小学教师联合培训工作研讨会”日前在北京启动:由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中心起草的《京津冀中小学教师联合培训合作意向(讨论稿)》 达成的“北京率先推动”“资源开放”“不贪大求全”等合作共识将开启“十三五”期间三地教师培训的新征程,对北京教师培训来说,是一个历史传承,也是一个新起点的开始。

亮点3:阵地前移 培训多元

现代教育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培训阵地前移,培训机构多元已成为北京市“十二五”期间的一大特色。强化培训的实践取向,将以往集中培训为主的模式向“研训合一”“校本研修”“送教下乡”等方向推进,以往“多头培训”“婆婆多”的现象已得到大幅度改善,这为切实减轻教师负担、解决教师因参与集中培训而导致的调课难等工学矛盾指明了方向。

制度的推进,好的政策是保障。2012年,北京市教委正式颁布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基地的意见》。2013年1月,43所学校成为首批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将教师培训课堂建立在一线中小学校,带来了培训方式的创新。“北京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名师工作室”等项目让教师在学校跟岗学习成为现实,一批教师在教育教学观摩与实践中获得成长,有效地推动了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根据首都教育“内涵发展、人才强教、资源统筹、开放创新”的发展方针,除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及各区教师培训机构外,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科研院所、优质中小学校,以及境外资源等多种优质教育资源与培训机构的加入实现了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十二五”期间教师成长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学习机会。

首都师范大学与顺义、密云、延庆、平谷、怀柔、大兴、房山、通州、门头沟等九个远郊区合作,开展区域基础教育项目,为远郊区培养出大批骨干教师。

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北京舞蹈学院、首都体育学院等科技艺体专业机构针对科技教师、音体美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等不同教师群体开展各类专题培训,解决共性问题,为全体教师的共同成长提供重要补充。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何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