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三学生自编自导高三生活纪录片(3)

2016-03-01 19:59 中国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上海高三学生自编自导高三生活纪录片

1998年出生的唐润铧显出一种超越年龄的“老成”,“像是从过去穿越过来的”。他喜欢哲学多过足球,爱听崔健、许巍和朴树,向往上世纪80年代“文艺复兴”一般的自由氛围,愿意思考与分享观点。

他常年穿一件黑外套,书包和鞋子磨破了也毫不在意,留着“估计全区只有一个人梳的”油腻的三七分发型。在学校,有不认识的同学看到他,会毕恭毕敬地喊一声,“老师好”。

为了迎合美国学校的需求搞创新大赛、参加美国的夏令营拿外国人的推荐信、刷题考出高分的托福和SAT……在唐润铧看来,出国申请越来越成为和高考一样模式化的流程。

他曾感受过影片里溢出屏幕的紧张气息。那是在他备战SAT的时候,也是纪录片拍摄的关键时期。一场争夺时间的大战,在唐润铧和父母之间,一触即发。

“不是不让你拍,而是时间不对。”爸爸警告他,“如果因为拍纪录片而考得不好,你会后悔一辈子。”

唐润铧的犟脾气上来了,他认为高考有几个关键的时间点是必须要拍的,不能错过这个时间,他给自己的承诺是2015年底前必须拍完第一集。与此同时,他要一遍一遍往返于教室与留学机构的补习班之间,刚刚放下相机,又拿起了答题的笔。

“在高考面前,我总有点逃跑的感觉,一直没法抹去心里的罪恶感。”尽管与大多数同学走向不同的战场,唐润铧仍然希望为曾经朝夕相处的同学记录下这关键的一环,哪怕只是在旁边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我急啊!”妈妈陈霖是控江中学高三的语文老师,为了唐润铧的SAT成绩,焦虑得“快崩溃了”。他前两次的SAT成绩分别是1780和1990(满分2400),“你多做题总归多拿分咯,这是你最重要的事情!”

父母不支持他在备考期间拍片子,争执发展到最后,唐润铧表示:“我就要拍!我就要拍!”

在那间关了门的卧室里,他用了两个通宵,回放过去3个月拍摄的素材,154个G,1340个视频文件,然后埋头为片子写台本、录音、剪辑。

当第3次SAT成绩出来时,陈霖记得,唐润铧先是很平静地报了分数:2100,之后便“哇”一声哭了。

陈霖很心疼,觉得孩子在那段时间承受双重的压力。“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很希望他有自由意志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我也不能脱离对分数的追求。”

最终的SAT分数让一家人都挺满意,当被问到,“如果唐润铧没有考好还会让他继续拍片子吗”,陈霖斩钉截铁地说:“不会,绝对不会。”

唐润铧在上传自己的纪录片时,在网上留下一段话:我们从出生那一刻,就成了教育体制内的孩子,我们不得不面对当今中国不够合理的教育。一面针砭时弊的同时,我们又随波逐流。然而,我们真的别无选择吗?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唐润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