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三学生自编自导高三生活纪录片(4)

2016-03-01 19:59 中国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上海高三学生自编自导高三生活纪录片

一进入高三2班,首先会被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吸引,大面积黄色和蓝色的水彩颜料占据画面,田野和蓝天的界限从中间上下分割开来,一条棕色的、窄窄的小径延伸到远方,“高三之路”四个大字写在一旁,下面是一行小字: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从未来回想今天的时候,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这幅画,而不是高三的重压。”在纪录片的下半部分,唐润铧讲述了老师和同学在高考的压力下,仍然保持自己爱好的故事。

拍摄的最后一个画面是圣诞节的班会,一串铃铛挂在黑板旁,老师和学生一起做起了游戏。旁白说,只愿这难能可贵的笑容能够一直留住,留到高考之后,留到成人之后。

镜头转向了高三语文组老师的办公室。在隔间的外墙上,贴着不起眼的三个篆体字——“后花园”。里面是一位语文老师的照片墙,贴满了苏珊·桑塔格、汉娜·阿伦特、卡夫卡、格丽泰·嘉宝的照片。这位老师自称有“空墙恐惧症”,不管办公室搬到哪里,她都不会落下这些偶像。

“很多老师有自己坚守的东西,即便被大环境吹得东奔西跑,也会坚守着。”这在唐润铧看来是一种反抗。

镜头里出现最多的,是一个坚持了25年的公益人文讲坛的发起者樊阳。

樊阳曾回到陕西的母校讲座,谈起对应试教育的厌恶。“我希望我的母校不要成为衡水中学。”台下的老师哄堂大笑,因为校长刚刚说过,要向衡水中学学习。

樊阳觉得,当唐润铧在考试面前,拿出时间拍摄这部片子时,应试教育的柏林墙已经在他身后倒塌了。

在老师眼里,唐润铧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甚至一度成为“老师最讨厌的那种孩子”。

唐润铧喜欢写作、拍片子,是合唱团团长,拍微电影拿过全国二等奖。文科成绩能成为年级前十名,理科成绩则是倒数十名。他向往美国更自由的校园环境,即便认为SAT很应试,但他知道这不是美国学校挑选学生的唯一标准。

当鼠标滑过各具特色的美国大学主页时,唐润铧才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在挑选未来。他选择学校的原则很简单,一是看有没有哲学专业,二是希望在农村,他想体验不同于大城市上海的生活。

这个从小喜欢昆虫、为蟑螂写诗、会躺在花园里看星星的人,最讨厌的两句话是“长大了就懂了”和“社会会教你的”,他不希望长大,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把长大当作资本,而不是损失。

“我觉得高考是一场再合理不过的比赛了,规则很简单,只有那些在高考后保持住笑容和童心的人,才是赢家。”这是纪录片的最后一句话。

一个同级的同学说,对唐润铧的定义不要落在“是个有空闲时间的出国党”上,而是“本可一走了之却频频回头审视当下体制的学子”。

一位从教49年的特级教师说,一个面临高考的高中生,对于教育的弊端是最有发言权的。可惜,几乎所有的受害者都没有勇气或无力思考这个问题,他们只能在题海中苦苦挣扎。“有这样的学生,比出几个状元更体面。这说明,在今天的教育体制下,还是有空间的。”

唐润铧不喜欢用微信,他的朋友圈里只有每天背了多少单词的打卡记录。他觉得微信的表达廉价而容易,宁可选择短信,字斟句酌地谨慎表达。

唯一一个与年龄相称的爱好是玩电脑游戏。他不爱网游,喜欢一个人打单机游戏。最爱的那款叫做《黑暗之魂》。游戏的开始一片空白,玩家是个战战兢兢的普通人,一遍遍遇到强大的人,一遍遍经历死亡,最终成为英雄。当打到最后一关时,舒缓的钢琴曲响起,玩家又回归了混沌之初,他似乎战胜了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没有。

每到这个时候,唐润铧都是一边哭一边按下回车键。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唐润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