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史上最严”艺考:可否终结那些暗箱猫腻

2016-03-03 08:48 新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关注“史上最严”艺考:可否终结那些暗箱猫腻

春节过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多所艺术类高校专业考试陆续开始。为规范艺考工作,教育部去年底发出通知,在完善评判规则和评委结构、信息公开等诸多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被许多人称为“史上最严”的艺考规定是否落到实处?艺考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艺考改革如何深入?

今年艺考,或许“史上最严”

为完善评判规则和评委结构,中国音乐学院建立了引进校外评委的机制,聘请院外各大艺术院团副教授或二级演员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评委库,其中随机产生校外评委,其所占比例原则上不低于全体评委的1/4。在考试中,待所有评委评分完成后,再随机抽取2/3比例的成绩作为有效成绩参与计分。

中国戏曲学院招生办主任张尧告诉记者,学院今年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考试全程录音录像,资料留存四年;在考试前一天才随机抽取评委名单,所有评委都要签署承诺书;每个专业的评委中有不少于1/4的校外专家;一旦认定某位评委在打分中有重大失误,将把其列入黑名单,以后将不再聘为评委;试题在考前一天从题库中抽取,并在有监控设备的保密室印刷。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为了让招生考试更加科学有效,使考生们平等竞争,今年在流程上做出严格规范:考试时间和考场安排都通过抽签决定,考官也按照学校的要求严格筛选。每位考生有一个序号,整个考试过程中,考生不需要说出自己的姓名,只需报出身上佩戴的序号。考官之间不沟通,背对背地打分。

此外,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高校也推出多项新举措,包括启用电子化评分系统等,以减少人为因素。

实施新规,评价如何?

近几年,媒体多次曝光“艺考已成为教育腐败的重灾区”,一些评委提前泄露考题、打“人情分”,收受考生家长的好处。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缺乏透明度等艺考腐败乱象被社会诟病。

对于今年各院校的做法,许多考生给予认可。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李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