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的河南考生江雨洲等人表示,今年在公平公开方面比之前好很多,考试中手机之类的电子设备被禁止使用,在笔试阶段有监控,面试阶段也全程有录像。另外,学校推出了一些便于公众监督、举报的措施等。今年还加大了对文化课的考察比重,有利于提高艺术类考生的综合素质。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认为,有关院校严格执行了教育部对艺考的要求,回避制、全程录像、校外评委等制度对于规范艺术类招生起到了积极作用,效果显著。下一步重要的在于落实,任何好的制度都需要人来执行,执行制度的人要负责任。如果执行制度的人不负责任,任何好的制度都会走样。关键要让负责任的人来负责任地做这件事。同时,应加强监督,增强公开性和透明度,让利益相关者执行监督,提升监督的有效性。
艺术教育不能变成应试教育
“尽管各院校今年都在落实教育部的要求,但短期内艺考规则不太可能特别完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储朝晖认为,要真正建立起艺考规则,包括评委如何选、规则如何制定等,需要很长的时间。国外许多高校都有面试环节,都是经过长期实践后才逐渐完善的,各个学校的规则也都不一样,是根据学校的考查标准和考生情况制定的。应让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艺考规则的制定,规则也应更多地与实践结合起来。
秦春华建议,随着今后高校减少招收艺术特长生、中学将艺术特长纳入学生综合评价,高校应探索在综合评价中有效选拔具有艺术特长的优秀学生,引导家长和学生重视艺术教育,而不是变相地推动“艺术应试教育”。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在欧美国家,艺术类院校招生只需学生提交代表作,而不是进行统一测试,关注的是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修养,进而鼓励学生发展艺术兴趣,而不是追求功利的升学目标。
他提出,应给予高校充分的自主权,这样高校才能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由此引导学生注重个性和兴趣发展,这是扭转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对于强调学生个性的艺术教育来说,更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