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发病高峰期时,一名儿科医生一天看100多名患儿是常态。王云 摄
早上7点整,换上白大褂,戴上口罩,当了20多年儿科医生的郑铠军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一边接过办公室外面心急的患儿家属递过来的检查单,一边督促着年轻医生和护士们开始交班会议。
交班会议结束后,门外已经聚集了一大批等待看病的患儿和家长,叮嘱完年轻医生们相关事项后,郑铠军开始接诊。
12点30分,已经是下班时间,但在郑铠军身边,仍然有不少患儿和家属在等候。待他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时,距离下午的上班时间仅剩一个多小时,匆匆吃完已经凉掉的饭,争取时间午休一会儿。这是一名儿科医生最普通的一天。
随着二孩时代的到来,儿科医生紧缺的情况备受关注。一边是家长疾呼儿科“看病难”,对儿科水平的要求更是“吹毛求疵”;而另一边,则是儿科人才捉襟见肘。那么,中山的儿科医生是否出现短缺?短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日前,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现场直击一名儿科医生年平均门急诊量可达上万人次
2月29日上午8时许,在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科大楼二楼,孩子哭闹的声音、家长来回踱步的声音充盈着整个儿科门诊候诊区。诊室内,各位医生也正紧张忙碌地为患儿问诊、听心肺功能、开检查单、看结果,一边输入药方、一边头也不抬地为家长解释各种疑问。
进入初春后,是儿童呼吸道发病的高峰期,医院里的儿科医生们也开始了每天“超负荷”运转中。该门诊的一位黄医生告诉记者,如今每位医生的上午门诊量都在50—60个号,有时候一上午看80个号也不奇怪,全天下来诊疗100多个病号是常态,而这在大部分门诊科室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中山虽然在大力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社区的医疗资源并不缺乏,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会有退休名医驻扎,但就现场所见,大医院的专业儿科仍是家长带孩子看病的首选。现场几位患儿家长均表示,相比基层医疗机构,他们更信任大医院里的专业医生。
“要说明儿科医生的工作量,我们可以先来看一组数据,去年深圳儿童医院共完成门、急诊量187万人次,出院病人5.7万人次,住院手术量2.1万例,而全年该院在岗的执业医师有351名,我算了一下,该医院去年每一位医生平均门、急诊量为5327人次。再来看看我们医院,根据统计,我们科室去年门、急诊量为300557人次,但我们的医生仅有27人,平均下来每位医生的门、急诊量达到11131人次,将近是深圳儿童医院的两倍。”说起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郑铠军也是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