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核心”在哪儿

2016-03-07 11:15 健康咨询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出炉核心素养 “核心”在哪儿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出台。意见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儿?校长、教师又如何通过教育教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教师如何抓住核心素养的“核心”?

转变教学方式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学生品格形成、生命成长的地方,是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场所。业内专家指出,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载体是课程,主渠道是课堂,最根本的是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

在东城区体育馆路小学,学校从2014年提出“五环节”教学法教育改革。学校教学主任郭菁介绍,“五环节”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向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课堂中教师要起到牵一发动全身、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学生要通过小组互动等方式悟出道理;在教学中教师要讲求学科之间横向与纵向的贯通;课后通过检测评价老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教师们发现,教师能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真正改变了“满堂灌”;学生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最大程度地发挥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成为课堂的主人。

自2002年以来,北京已有小学、中学、高中、职业学校共200多所学校开始实施推广“友善用脑”教学方法。北京五十七中学初三物理老师闫小毛的《厨房中的物理》一课中,他运用友善用脑的教学理念,将物理课的抽象理论与生活实例相结合,大胆创新,以学生探究、小组合作和课堂展示为教学的组织形式,生动、活泼、新颖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学以致用的最佳教学效果。

“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活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关注价值导向、关注评价的友善用脑教育实践,更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就近发展区’。”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贾美华如是说。

在北京,像体育馆路小学、北京五十七中这样的教学改革还有很多,生本课堂、学案导学、先学后教等一系列改革,让教师转变了教学方式,形成了以提升学生能力为本的教学新常态。

丰富课程内容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课程建设的最高境界是要适合每一个学生,不仅是课程内容上要适合每个学生,在学生的学习方式等一些特性上也要适合每一个学生。近年来,北京不少中小学已经在课程建设上进行了诸多探索,力求通过丰富的课程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为其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基。

近年来,清华附小的课程改革抓住了“核心素养”的牛鼻子。为形成核心素养,向着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从而成为“聪慧与高尚”的完整人的方向前行,学校构建了“1+X课程”体系。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