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开始,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为全国统考,北京市也将正式启动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工作。这意味着中小学教师进退有了新“门槛”,“只进不出”机制将被打破。从长远来看,此举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哪些影响?本期“校长圆桌”多位中小学校长将深度剖析这一话题。
严格教师进退符合新形势
关注1:实施新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采取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措施,打破原有“只进不出”机制,此举在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背景下有何现实意义?
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在未来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能力,更需要提高自己在课堂中落实立德树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能力,提高自己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能力。
从今年开始,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为全国统考,北京市也将正式启动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工作。有校长指出,此举意味着中小学教师进退机制更加严格了,有利于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北京日坛中学校长刘子远表示,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实行了教师准入制度,但以前的教师准入机制相对比较宽松,再加上教师的社会认可度和薪资待遇等经历了一个慢慢提高的过程,导致报考师范类专业的优秀学生偏少,中小学教师队伍里出类拔萃的人才不多。“教育事业关键在教师,在教育改革面临新形势下,推行更加严格的教师进退机制势在必行。”
也有分析指出,我国教师的“铁饭碗”问题,是因没有同行评价机制造成的。只有建立健全同行评价机制、年薪制,才能推动实现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对此,北京二中亦庄学校校长王教凯认为,“实施新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采取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措施”是推动教师向职业化发展的举措之一。但职业化以标准和有效性为基本特征,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教师进退该由谁来决定
关注2:有分析指出,辞退不合格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辞退不合格教师这一权力是否应该给学校?若给到学校,应该如何操作?
尽管一些先行试点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地区,已经尝试着把对教师的考核下放给学校,由学校自主设定教育教学技能、水平、质量和师德等多项考核指标,不达标教师可以不再签劳动合同,不能再上讲台教书。但就辞退不合格教师这一权力是否应该给学校这一问题,校长们的看法不尽相同。
一位并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长表示,如果把辞退不合格教师这一权力给到学校,校长操作起来多少会有担心和顾虑。这位校长还以自己学校的一个案例来说明,一旦被辞退教师心怀不满,势必会把矛头指向学校和校长,若是对方有过激行为,一方面可能会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危及校长个人的人身安全。“毕竟这关系到一个人安身立命,可能是老师养家糊口之所依。”
有校长建议,教师的进退关应该交由第三方来把握,第三方可以由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培训部门、家长和学校联合组成。北京四中璞瑅学校校长夏洁并不主张把这一关交由第三方来主导,她认为教师进退的主导权就应该在学校。
“如果由学校来操作,但政府必须提供一个相应的配套机制。”她指出,一方面教师合理合法的权利必须得到充分尊重与保障,学校对“退出”教师不能简单地“撒手不管”,应该积极主动帮助其成长,为其提供成长的机会或平台。教育行政部门也需要在教师编制及培训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在编制上要有富余,给一些老师调整自我、弥补不足的时间和机会;另一方面指学校必须有权威的考核机制,一旦老师考核不达标,就必须服从学校的安排。如果不服从学校安排,甚至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教育行政部门可协助学校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