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考古什么样:考古等同于盗墓吗? (图)(2)

2016-03-12 08:35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真正的考古什么样:考古等同于盗墓吗? (图)

  考古等同于盗墓吗

2016年新年伊始第一天,某位史学教授发了一条评论海昏侯墓出土黄金的微博:“再多的金子,不过便宜了考古的。其实,真还不如便宜盗墓的。”立刻令考古界和文博界人士震惊:民间有人说考古是“官方盗墓”、“挖祖坟”就罢了,一个史学研究者,竟然也会发出这样不负责任的言论?然而,这个荒唐的言论竟得到不少呼应,不少人认为这是“言论自由”,“借考古之名刨坟”、暗示考古文博人员私吞文物的观点又浮出水面。

于是专业人士再次开始耐心解释:“考古不是挖宝也不是刨坟,而是通过对古代遗物遗迹了解过去的历史,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包括衣食住行精神生活等各个方面。跟史书相比,考古的研究对象是另外一种史料。我们考古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以科研为目的。而且,考古的研究材料不仅墓葬一种,不要把考古等同挖坟好吗。”

“考古工作者不收藏、不买卖文物。是我们不成文的自我约束。每个工地,民工与工作人员一起工作,发掘出来的任何东西,大家都知道,都有记录和存档……我们对文物注重的是科研价值,而不是经济价值。”

“如果便宜了盗墓的,整座墓葬就毁了。你是没看到盗洞打得多狠,丝帛等盗墓贼眼中无用之物扔之,金饼被切割。我们在现场亲眼所见考古队员的辛苦和小心翼翼,这家伙说这话不带大脑和良心的么?”

事件虽然没有进一步发酵,却让人想起近些年网上热度高居不下的热议话题:“考古和盗墓有区别吗?”在网上随便一搜,类似“盗墓和考古没有本质区别”、“盗墓违法,那就考古旅游过过瘾”、“考古还是‘盗墓’?非得挖死人研究吗”、“考古白天作业,盗墓夜里点灯”等标题随处可见。而除此之外,大量充斥在各种相关媒体报道和论坛中间的,多是“神秘墓葬”、“惊天宝藏”、“可怕诅咒”、“尸鳖”、“大粽子”、“摸金校尉”等词语——近些年一个又一个现象级的盗墓小说的风行,加之媒体的猎奇和放大,已经把传统观念中的墓葬发掘,洗刷成神秘、传奇、财富、冒险的梦幻故事,远离了严肃、严谨的考古科学。

在考古学和大众之间,误会有多深呢?

真正的考古什么样

“海昏侯文物展览受到大家喜欢是好事啊!”微博上有18万粉丝的考古人许宏坐在青阅读记者对面,笑呵呵地说,“但是海昏侯不是我的研究领域,就不多说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贴有“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许宏”的办公室里的采访,许宏一直保持着这种笑呵呵的严谨,“我们永远不可能获知当时的真相,但仍怀着最大限度迫近真相的执着。”

半个世纪前,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发现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夏文化探索的序幕。许宏在1999年接手主持二里头的考古工作,担任二里头工作队队长的他,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为大众探索《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

没有盗墓小说里神秘的召唤或诅咒,也没有那些小说中主人公非凡的身手或稀奇古怪的绝招,考古工作说起来似乎枯燥而务实:除了辛苦的勘察或野外发掘的田野工作,收集、记录历史证据,便是分析证据、整理材料、公布成果、做出阐释。

野外需要调查、钻探和发掘三个步骤,洛阳铲是钻探的必备武器,正如很多专业人士所说,盗墓贼对考古最大的贡献就是发明了洛阳铲,许宏说:“到现在为止,全球范围内或没有任何高精尖的科技产品能替代它,钻探如果发现下面有文化层或者人类遗存,洛阳铲是最好的工具。”

而对于发掘现场,考古学家有他们的“潜规则”——只要能保下来,就不能竭泽而渔地一挖到底。“能够再发掘是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前提,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只要文物不再遭破坏,我们都尽可能地保留它,给子孙后代留一点东西,要相信他们比我们还聪明,这是明摆着的事。历史和考古本身首先是满足人的好奇心,但科研工作也要适当压制一下好奇心。”许宏说。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