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机攥在熊孩子手里(2)

2016-03-14 15:33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当手机攥在熊孩子手里

14岁熊孩子刷朋友圈

“阅读原文”藏低俗信息

晚饭过后,已经上初中二年级的小昊坐上沙发,熟练地打开手机、点开微信朋友圈……每天做作业之前,在微信上刷一刷朋友圈,或者和小伙伴们聊上一会儿几乎是他每晚要做的事情。

“我们班上所有的同学都有微信”,对于小学就配备了手机的小昊来说,玩微信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小昊的微信通讯录里有50多位好友,8个微信群。他经常活跃的微信群是他和几个小伙伴用来交流游戏经验而设立的,“有时候可以聊一个小时”。家长林女士对此很无奈,“有时候看着他放着作业不做,摆弄手机,心里这个撮火。”林女士也曾经因此没收过小昊的手机,可她也会被孩子反问:“你们大人不也时时刻刻看微信吗?”每到这时,林女士总被问得无言以对。

没有更好的办法,林女士只能赔着笑脸,好说歹说让儿子通过了自己的好友请求,互加好友后以便随时掌握他在朋友圈里的活动情况。在小昊的朋友圈里,经常会转发一些文章,以游戏内容居多,林女士也大多是看看标题就过去了。可有一次,她发现儿子转发的一条朋友圈的最下方,按提示点击“阅读原文”几个字,就会自动跳转到另外一个页面,而这个页面的信息十分低俗。拿着手机询问儿子,孩子却一脸的不以为然。

北京曾经做过小学生微信使用调查,结果显示:90%的小学高年级学生都使用微信,平均每个同学有10到50个微信好友,最多有60多个好友。小学高年级学生平均每个人有10到20个微信群,64%的被调查者认为给小学生看的微信公众号不多。

面对这样的现状,林女士不敢完全拒绝孩子使用微信的要求,“毕竟周围的同学都在用,如果不加入,他就可能会被孤立”,很多家长都面临这样“进退两难”的情况。“可是十几岁的孩子好奇心强,世界观人生观不成熟,如果受到不良内容的诱导,很容易‘跑偏’。”林女士很担忧,也只能给儿子规定使用手机的时间和聊天对象,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专家支招

社交软件应该有“守门员”

宗春山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

网络购物、玩手游、开通微信账号、刷朋友圈……这些本是大人的行为,越来越多的孩子却正在效仿。除了对孩子生理上造成视力、精力等负面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让儿童过早进入成人世界,本身就有风险。这种风险更多的是对孩子在心理上的价值观、人生观甚至宗教信仰的冲击。

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是因为他们的右脑思维程度要高于左脑,想象和虚构多于理性和分析。过多接触网络,他们会将虚拟的网络和现实混为一谈,把想象当成事实,久而久之,甚至有引发孩子精神疾病的风险。

另外,目前国内很多手机社交软件没有“守门员”,注册无需年龄限制,负面信息很容易渗透给孩子。孩子接触了成年世界的信息,却理解不了,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伤害。因此,多年来一直呼吁影视作品分级制度,应当再加上社交软件这一项目,不能抹杀儿童与成人的界限。

应该注意的是,利用微信进行交流是孩子们群体交往的正常需求,不能简单把孩子与微信隔绝开来,有时越是干预,越能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们使用微信时,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监督、引导,例如规定使用时间和聊天对象,能为孩子建立起一道“防火墙”,阻隔负面元素和不良信息。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