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一
公布时间晚、考试时间提前
往年,一般从2月下旬开始,各高校就开始公布自主招生简章,但今年直到3月初都还没动静。3月8日,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在内的一批高校率先发布自主招生简章,相较去年可谓是姗姗来迟。据记者统计,直至截稿日,还有西南财经大学、天津大学、广西大学等几所高校尚未公布。
记者对比各高校自主招生简章发现,今年的考核时间普遍提前,大多集中在高考后的第一个周末,也就是6月11—12日,而去年多分布在6月12—22日之间。这也就意味着,多所高校的考试时间“撞车”,考生想参加多所院校考核的难度加大。例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都把考核时间安排在6月11日、12日两天,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的考核时间更是“撞”在了同一天。
变化二
多所高校招生更严格了
从招生专业来看,多所高校都有所调整。清华大学今年的自主招生专业分为理科类和文科类两大类,填报专业方面限制更严,去年规定每人至多允许填报3个专业类,每个专业类中至多填报5个专业。今年改为学生可不受自身文理分科限制进行专业类申请,每人最多允仅许填报与本人特长相关的2个专业。
中国传媒大学今年的小语种类专业不再自主招生,但增加了新闻学(数据新闻报道方向)和广播电视工程两个专业,分别计划招25人和20人。
从已经公布的高校自主招生简章来看,奥赛成绩优异的考生仍然吃香,且各高校规定更“苛刻”,比如,四川大学就将奥赛成绩门槛划到省赛一等奖,西安交通大学从去年要求“奥赛复赛中获得省级三等奖及以上获奖者”提高至今年的“二等奖及以上获奖者”。
变化三
多校对报考院校和专业有限制
往年,高三学生报考自主招生院校的数量最高可达到七八所,但是今年,有部分高校明确对报考学校数量进行限报,比如北京邮电大学限定考生报考院校最多3所。这就意味着,如果考生把北京邮电大学当作自招学校之一,除北京邮电大学之外,最多只能再报两所学校。
根据各高校自招简章,除了自招报考时限定专业,大部分学校也都规定自招专业入校后不能转专业。如长安大学就明确,考生只能报考测绘类、地质学类、水利类三类专业中的其中一个,且自主招生录取学生入学后不得转专业。
针对今年自主招生的诸多变化,梁挺福建议,考生报考需讲究策略和技巧。“精准选择目标院校,不求面面俱到,可以选择目标的3所院校之间最好有一定梯度,一所冲一冲,一所稳一稳,一所保一保,最大程度地提高录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