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包括6大管理职责、22项管理任务和92条管理要求,几乎涵盖了学校内涵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全国的义务教育学校提供了一整套相对完整、逐级细化、可操作、可监测的学校内涵发展指标体系。海淀区作为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区,两年来开展了扎实、系统的实验工作,为管理标准在全国推广提供了前期经验探索。
据了解,海淀区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也是全国知名的教育文化区。全区共有普通中小学175所,其中办有小学的学校118所,办有初中的学校75所。如何提高近200所义务教育学校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切实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是海淀区不断探索的问题。在被教育部批准成为实验区之后,海淀区依据总体实验方案,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制定了《海淀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实验工作方案》,明确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实施策略。
系统培训
让《管理标准》思想深入人心
《管理标准》是在教育治理范式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进行监督、指导和服务的重要工具,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具体体现。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运用《管理标准》改善政府治理,首先需要的就是让教育系统内部,从行政机关到学校干部教师,都熟悉《管理标准》这一治理工具。
据了解,从实验区启动开始,海淀区就邀请了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俞伟跃副司长,对全区的书记校长进行了培训。随后,又以区教科院牵头成立了《管理标准》专家培训团队,将教委机关行政工作人员和学校干部教师作为培训对象,深入研讨、精心备课,努力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口径、统一讲稿、统一方式。围绕《管理标准》的制定背景、核心理念、操作措施和使用策略等内容,开展了广泛系统的培训;相继召开了《管理标准》解读培训会、如何运用《管理标准》开展学校现状分析培训会、如何进行学校自评数据分析培训会等。同时,还编写了学习资料,供学校干部教师学习使用,集中就“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怎么用”、“《管理标准》中的教育智慧”、“致力于优化义务教育学校秩序”等专题,开展了系列学习和培训活动。
依据《管理标准》
开发办学水平诊断工具
《管理标准》包括92条管理要求,采用抽取“关键词”的办法,对管理要求进行逐条、逐句地分析。例如,第23条中提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开足并上好体育课,使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其中“锻炼1小时”、“开足体育课”、“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等都是可以量化检测的关键词。海淀区组织研究人员对92条管理要求的关键词逐一进行了分析,共找出了300多个关键词,同时,兼顾指标体系的通俗、简易和可操作性,将关键词转变成“问题”,共总结提炼出200多个问题,形成了一套6份的学校管理诊断评估问卷,也就是书记校长、德育干部、教学干部、保卫干部、教师和学生6份问卷。
这6份问卷是《管理标准》的具体化和操作化,成为了海淀推进实验区工作的有力抓手,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学校内涵发展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组织各相关部门编写了《海淀区教育系统学校管理手册》,将《管理标准》的每一条管理要求都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流程。例如,针对《管理标准》的第65条“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预防和应对溺水、交通事故、不法分子入侵、校园暴力、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学校管理手册》结合海淀义务教育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学生伤害事故应急处置流程》、《学校火灾事故应急流程》、《学生交通事故应急流程》、《学生溺水事故应急流程》、《学生拥挤踩踏事故应急流程》、《学校突发自然灾害应急流程》等10种突发事件应急流程,切实提高了学校依据《管理标准》办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