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标准》实验 提升海淀学校办学水平(2)

2016-03-23 14:13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管理标准》实验 提升海淀学校办学水平

分阶段系统开展

“评估-分析-改进”工作

学校内涵发展关键在于科学诊断,科学诊断需要科学标准。《管理标准》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学校内涵发展诊断工具。海淀区22所实验学校依据一套6份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自我评估。通过对每道题分四个等级赋值的方法,对学校自我评估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最终完成了22所学校自我诊断评估报告,并且编印成集,提交教育部相关领导审阅。

为了更好地使用自我诊断结果,组织专家组就每所学校的每项管理任务进行数据分析,将得分最低的题目作为学校工作中的“短板”,也是学校改进的“着眼点”。例如,通过对数据的汇总分析,发现许多学校在“创新作业形式,提高布置作业的质量”、“增加学生劳动机会”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这就成为集中关注的问题。

同时,围绕“学校哪些方面的工作还没有达到《管理标准》的要求?”“学校改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学校在落实《管理标准》中有哪些特色做法?”等问题,组织了北师大的专家,与教科所研究人员一起到22所实验学校中去,通过校长汇报、随堂听课、干部教师座谈、校园观察等活动,系统考察《管理标准》的落实情况,帮助学校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管理标准》为学校

内涵发展提供科学保障

学校管理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管理标准》就是这样的“章与法”,海淀区许多实验学校开始意识到将企业管理的“标准”思想,引入教育管理领域的重要意义。总的来看,《管理标准》实验取得了以下成效与经验。

(一)明确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的主要任务与职责

由于学校发展现实状况的差异,92条管理要求对有些学校来说,可能是底线标准、达标标准,但对另外一些学校来说,有可能就是引领标准和理想标准等。在《管理标准》实验的过程中,各个学校也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地修订、完善标准。可以说,使用、修订、完善标准的过程,是进一步明确学校管理任务和职责的过程,也是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的过程。

(二)建立了学校内涵发展的问题诊断和问题解决系统

海淀区依据《管理标准》对学校发展进行了全面地诊断评估,这种诊断评估对学校而言,是对管理水平的“全面体检”。通过“体检”自然会发现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有的甚至是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制约性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可能是思想不到位,也可能是能力不足。但无论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管理标准》实验不仅帮助学校建立了问题分析系统,更有利于帮助学校形成问题解决体系,这正是《管理标准》出台的真正价值所在。

(三)建立了现代学校管理的内部框架体系

《管理标准》包括六大管理职责和22项管理任务,本身就是一套现代学校内部管理体系模型。围绕招生入学、学生德育、教学管理、教师培训、安全教育、学校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提供了标准化的管理要求。在《管理标准》实验的过程中,学校也依据《管理标准》全面地梳理学校的内部管理体系,不断地完善各方面的制度机制,许多学校都形成了依法管理、科学管理的内部治理体系。

(四)调动了干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管理标准》实验通过诊断评估的方式,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积极参与学校的诊断分析和实施改进,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校干部教师关心学校管理、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北京市第19中学,将每一条管理任务都分解到对应的责任部门,每个部门对照《管理标准》梳理评估各自的工作,自主地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形成了学校不断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发展动力。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李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