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拨儿“爱听课”的校长(2)

2016-03-23 14:19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北京有拨儿“爱听课”的校长

沉下心听出“门道”来

多年的听课经历,让这些爱听课的校长也有了一些听课窍门。比如北京五中校长张斌平发现,教师的差别主要在教学组织能力。“一般新教师提‘假问题’比较多,而且多问的是一些水平较高的学生。成熟教师所提的问题都带有指向性,一般针对反应慢、走神的学生。成熟教师能通过提问,及时让学生回归到教师的思路上来。”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校长桑春茂也有自己的听课窍门:他会把自己当成学生,看教师的授课能不能让自己顺利地听懂、学会。他还会看教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也就是说,教师的“教”不会是大问题,但是一节课的关键在于“学生如何学”。最后,他会看教师通过一节课,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否到位。

有着多年经验的唐凤菊,一般一眼就能辨识出一节课的好坏,但她说,其实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听课人的用心,将真正的问题听出来,并在评课时将问题坦诚地告诉授课教师,给出建议,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教师,达到了听课的目的。

记得有一次,唐凤菊去听课,发现了很明显的问题,但是大家都碍于面子不敢说,她想这样可不行,岂不是耽误了学生和老师。于是,她大胆提出问题,并给出建议,没想到授课教师特别感动。

■听课心得

校长要听好常态课

刘可钦(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教师平常日子里的课,是上好公开课的基本色,这个基本色调好了,才能保证公开课上的色彩饱满透亮。那么,构成居家过日子的课堂,到底有哪些基本色调呢?

对学习气氛的调节。不论什么场合,好的老师,都会首先与学生有个交流,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一些富含思考的话题,可以把每个人的情绪调到最佳状态。

自然而然的教态。这种自然又不失严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紧凑的。老师的语言不做作,就像课下的语调一样亲切自然,没有戏剧腔调。老师是与学生一同学习的,不是知识的拥有者,也不是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而是就在学生之间。

语言富有启发和激励。其实,教学的大体环节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变化,只是一些老师在细节上做了一些“装饰”,这个“装饰”,大多是学生完成的,是在老师不断的启发和诱导下,学生从内心升起了一种“试一试”的愿望和不断成功之后的自信。

扎实的学科基本功。无论如何,教师的学科素养,是每节课最重要的,影响着每节课的质量。一手规范的粉笔字,依然是吸引学生眼球的,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激情中渲染着感染力,语言的幽默、亲切、严谨、精炼、清晰,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思考状态。

教师自然而然的教态,在具体场景中不断调节学习的气氛,扎实的学科基本功配上极富启发和激励的语言,就构成了一节课的基本色调。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邓丽 李继君 赵艳国 张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