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直门中学 李逸飞:
高冷范儿的科研爱好者
李逸飞,一名热衷于理论物理学和天文学的高中生,参与“翱翔计划”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习制备纳米材料及其相关性能分析,目前正在撰写论文。
与同龄男孩儿相比,李逸飞不擅言辞,很有些高冷范儿,如同他的人生信条“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就在于它是可以理解的”,这句出自爱因斯坦的名言也透着“高冷”。对此,曾有熟悉他的老师评价:“那是因为他有自己的世界”。
“如果说作为一个天文爱好者,仰望星空是我的追求,那么科学探究便是脚踏实地。在参与科研之前,我自认为对科研已经足够了解,然而到了实际操作却截然不同。”李逸飞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进入实验室的情形,“周围的一切对我都充满了新奇:移液枪、扫描电子显微镜、热成像仪……但感触更深的是严谨。所有仪器都需要精密的测试,药品需要极高的纯度和精确的测量,短短几行文字需要数天的时间来实践,得出结论则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和大量的试验。整整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我们才终于得到了宝贵的一小烧杯黑黝黝的纳米材料。这些在电子显微镜下显现出来的一个个胖乎乎的棒状物体,背后不知包含着多少自己和前辈的心血!”科研固然艰苦,李逸飞却乐在其中。
学霸也喜欢讲冷笑话,“去年夏天,我去百花山拍英仙座流星雨,拍了许多次也不见流星的影子,我有些心急。终于,相机上有一条红红的线。‘莫非是传说中的火流星?’带着激动与满足,我背着相机回到了住处。‘你为什么要拍飞机?’父亲在一旁问。我竟无言以对。”
京源学校 陈其昌:
航拍学校全景
最近,北京市京源学校高三(1)班的陈其昌正在为申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忙着准备材料。这位自小便梦想着成为飞机设计师,成为“中国的凯利·约翰逊”的飞机“发烧友”,终于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与很多男孩子一样,自小陈其昌就对小飞机有着强烈的喜爱,但直到初一,他在网上看到有着“飞鸟”之称的SR-71美国双座双发动机涡轮喷气式高空高速战略侦察机时,他才真正为“大飞机”所折服。“当时,我就想,为什么我不能自己做一架这样的飞机呢?”有了这样的想法,陈其昌很快找到了组织——京西航模社团,一个民间飞行器发烧友团体。在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影响下,他也开始向专业化转变。《新世纪飞机模型教材》成为了他的第一本“入门”教科书。陈其昌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打开与飞机有关的书籍,他就“废寝忘食”般地恨不能一口气儿读完。在“机友”们的帮助下,他也亲手组装完成了第一架能够飞起来的模拟飞行器。从开始“着迷”到这一次成功起飞,陈其昌历经了整整一年时间。
在这种成就感的驱使下,他对飞机的痴迷也愈演愈烈。初三时,学校组织全员到长白山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望着长白山美丽的景色,陈其昌对同伴说道:“要是我们能航拍长白山的全景就好了!”这个梦想,在2年后也终于成真。在学校的支持下,陈其昌拥有了自己的六旋翼无人机,并通过计算机编程将这架飞机送上了140米高空,将京源学校的全景航拍了下来。“这是我最激动的一次,看到我的大飞机终于离地了。”他兴奋地说道。然而,成功的背后,却是陈其昌更多的付出。“有一次周末,校长在实验室看到他——躺在地上,给飞机安装零件。”学校书记简道寅说。陈其昌坦言,那一段时间不分假期或课间休息,一下课就扎进实验室为飞机“添翼”。
正是凭借这种对梦想的坚守,去年,陈其昌亲自设计的尾坐式垂直起降无人机在中小学生创新科技大赛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这也为他申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自主招生增添成功的砝码。如今,他作为学校飞行器社团的社长,将自己的爱好分享给更多的学弟、学妹们,将飞行器从“独乐”变为“众乐”。
朝阳区十八里店中心小学 朱卿:
校园里的“古筝”达人
十八里店中心小学二年级三班的朱卿与同学从5岁开始练习弹奏古筝,目前已经通过了古筝6级,正在学习古筝的7级内容,按照她自己的规划大约到初中的时候要学完古筝九级,每次学校有需要表演的活动,她都是老师们首推的,已经成为了校园里的“古筝”小达人。
开始的时候,朱卿与喜欢钢琴和古筝,最终妈妈给了她建议先学古筝,三年学下来自己对古筝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深深地喜欢上了古筝。平时她都是和比自己大很多的同学一起练习,她一直努力追上并超过那些大孩子,在弹不好的时候自己曾经急得掉眼泪。她曾经练习弹奏《春到拉萨》时感觉真的太难了,当时就想再也不学这个破东西了。这是在她考5级的时候,主要因为这首曲子太长了,光曲谱就有三页纸,后来是妈妈一直陪着她,耐心地开导她,让她有信心把古筝学好。
朱卿与告诉记者,古筝可有历史了,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一带出现了,它还叫秦筝。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现在,朱卿与已经成为了古筝方面的校园专家了,另外,她又抽出时间来开始学习钢琴了,她希望能够完成自己曾经想学钢琴的梦想,未来也希望能够从事音乐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