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他们的生活,就无法视而不见
从2011年到2013年,“连心”通过中央财政项目对社区中50个困难家庭进行了经济援助。但对缺乏生活照顾的孩子来说,陪伴也是极为重要的。
2015年,“连心”的“困境儿童家庭陪伴计划”获得了民政部与李嘉诚基金会合作的“大爱之行——全国贫困人群社工服务及能力建设项目”的支持,这是“连心”得到的第一笔项目化服务资金。他们很快招募了6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加上12名专业社工,以社工加义工的方式,为42户困境儿童家庭提供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
然而,这并不是一份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工作。
当志愿者们满怀激情地敲开那一扇扇紧闭的大门时,才发现矛盾和困难超乎想象:家长怀疑义工是“人贩子”;孩子独处时间长,不愿意接触陌生人。
“我们总是找不到孩子,他们很晚都不回家。”大学生志愿者们深为苦恼的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不少孩子在外面疯玩,有时回家有时不回家,饥一顿饱一顿,成半流浪状态。
但大多数困难家庭会接受志愿者。然而,每个家庭因长期流动,所面临的处境复杂、需求多元,一旦踏入到这些家庭的生活中,社工和义工就再也无法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曾经有一段时间,姚秀霞一度陷入深深的无力感之中,每天回到家,一个人坐着不说话,想着那些家庭那些孩子就开始流泪。
其他大学生志愿者也有这样的无力感。“每次家访回来,都在督导面前大哭,觉得生活太艰难。”
“这是一个落地生根、精耕细作的社工所需要经历的成长之路。”“连心”的副主任陈正艳说。
灰暗的陋室里也有彩色的梦想
春节前,社工亚贤和同事按惯例去家访。
按照洋洋爸爸电话里的指引,他们在城中村狭窄的巷子里拐来拐去。
这是一个很小的家,在顶楼,洋洋爸爸掰开塑料折叠凳,让他们落座。
洋洋4岁时,妈妈离开了家。爸爸一直带着他,相依为命,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本来准备回老家的爸爸选择了留下,靠打零工供孩子上学。洋洋的爷爷奶奶双目失明,爸爸在一次工伤之后也左眼失明,近期肺部又被检查出问题。
洋洋爸爸的字写得不错,亚贤看见墙上贴着爸爸用毛笔写的几句话:“目标,一个人没有目标,就得不到他所要求,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志向,一个人没有志向,就得不到关于他将来要做些什么事和要做什么样人的意愿和决心”。
洋洋爸爸说:“写这些字,是想教育孩子好好做人。”
刹那间,眼泪涌出了亚贤的眼眶。
在另一栋楼里,女孩湘湘刚把亚贤和他的同事带进家门,就立即提起锅放到门外的蜂窝煤灶上。她说爸爸快回来了,爸爸很忙。
湘湘的爸爸在工地打零工,背砖块,每天80元。父女俩感情很深,湘湘每天给爸爸做饭,等很晚才回家的爸爸一起吃。
他们的家是一个楼梯间,家里只有一张床和一个桌子,人来了,就坐在床上说话,个子高一点的可能会碰到头,如果人多就只能到门口站着聊天。
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亚贤的眼睛总被墙上红红的奖状所吸引,密密麻麻的奖状把小小的墙面占得满满的,在灰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耀眼。
“再苦再难,也要困境筑梦。这样的家庭,孩子的梦想就像悬崖边的花一样珍贵。”亚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