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录:
Sam授课除了能用高招儿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在于他更多的时间“往后站”,他不会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科学的原理是什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尝试。比如他带领学生制作鸡蛋小车,让学生自己设计车型、冲力、阻力等数据,要保证鸡蛋放在小车内下坡时不掉。学生们脑洞大开的设计让Sam很惊讶。
“我还记得第一次给孩子们上课,简直用混乱来形容。”Sam回忆,那节课讲的是物种起源,他带领孩子们做了游戏,但孩子们只把它当成了游戏,却忽略了最后的科学结论。经过半年多的时间,Sam发现学生们已经可以主动去探寻科学依据了,这样的转变和成长让他特别开心。
小儿科
考验大智慧
课程:工程实践
学校:陈经纶中学
外教: Nira Krumholtz和
Moshe Lahav(以色列)
“有同学知道杠杆原理吗?”Nira一边把杠杆原理的英文写在黑板上一边回头问。“这有什么难的。”一位同学嘀咕着,掏出笔把杠杆原理的公式“F1×L1=F2×L2”写在了纸上。“No no no”Nira拨浪鼓似的摇起了头。“不对?不可能啊,物理老师就是这么教的。”同学们开始嘀咕了。“老师是想让你们用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例子来介绍杠杆原理。”顿时,学生们面面相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
这一幕发生在陈经纶中学的外教工程实践课上,老师是来自以色列的工程学博士Nira Krumholtz和Moshe Lahav。接下来,两位外教开始发教具。“这不是小时候玩的拼插玩具吗?这也太小儿科了。”学生们面露不屑。“请大家在没有任何图纸的情况下用教具做一个电动风扇。”原来“拼插玩具”可以插接电机,与电脑程序相连实现编程和控制。在一旁观摩的老师们顿时看出了门道,这是让学生们利用基础原理来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这里边要用到杠杆、摩擦力、滑轮等原理,还得结合计算机编程知识,真是高。”一位老师暗暗赞叹。
“没图纸啊!”“还得能转起来啊。”学生们又开始不知所措了。两位外教穿插在各小组中,几乎不给提示,见求助无望,学生们开始各自商量,分工合作,有人开始设计图纸、有人套用公式计算、有人研究编程……每个小组都渐渐忙碌起来,“拼插玩具”也渐渐被搭建成了各种样式的风扇。
在动手的过程中,有的电机带不动轴承转动,有的转速太慢,组员们马上开动脑筋研究解决方案……课程过半的时候,每组学生都交出了自己最满意的风扇,没想到Nira再次提出要求:“请将你们的风扇变成旋转木马。”学生们这次不再像刚开始那样无措,而是立刻行动起来……把风扇放倒90度变成旋转木马,远没有想象的简单,速度、惯性、摩擦力等等需要考虑和克服的因素非常多,也极大地考验着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让两位外教兴奋的是,学生们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旋转木马作品,还创造性地用学到的理论自主设计与研制出智能太阳能充电装置、旋转寿司传动机、两栖车辆、挖掘机和摩天轮等一大批创意作品。其中有一个小组在设计过程中想到用摩擦力来消除惯性,让两位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开设过这个课程的外教竖起了大拇指。
听课记录:
“为什么总说中国学生的创造力不强,是因为学生们太注重方法而忽略了原理。”陈经纶中学副校长牟成梅说,往往学生面对急需解决问题的时候,第一个反应是用纸笔列出相关“公式”,找老师要“条件”以便确认可以套用哪个公式,然后就是“计算”,形成了一种重技巧不重原理的思维定式。这种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对学生们原来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挑战,对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更是一种刺激和锻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