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最怕回来“吃土”(2)

2016-04-11 16:08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出国留学最怕回来“吃土”

最担心留学回来“吃土”

很多人都觉得,能出国留学的孩子,家里条件都很好,孩子都不太知道珍惜。可黄俊林不这么认为,他说,他和他的同学们也都很担心家长花这么多钱,把自己送出去留学,回国后,不但找不到好工作,还与国内形势脱节,回来“吃土”。

“吃土”是他们这些国际生最近比较常用的词儿。大意是“没有钱,贫穷,吃苦”的意思。所以,他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除了兴趣、爱好,也很关注就业。“不是总听说‘海龟’变‘海待’嘛。我们也很有压力呀,毕竟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也要三四十万。”黄俊林说他选择英国学校也考虑过成本、算过账,这个学校一年的学费是1.5万英镑,折合成人民币15万元左右,加上生活费,一年30万元够了。而美国的学校,仅一年的学费就要4.65万美元,近30万人民币。

“英国学校和美国学校的一个区别是,美国留下来的机会更多。而我在报考前,就听伦敦时装学院的一个学姐说,她们在上课的时候,老师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CHINA,因为中国市场太大了,老师认为中国机会很大。所以我想我应该还是会回国发展,这个专业回国应该不会‘吃土’,就选择了英国的学校。”

据了解,今年的留学申请,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选择了小众的优质专业,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名校”。海淀一所中学的女生小魏平时很喜欢美食和小动物,留学选择了美国一所大学的“细胞生物学”,希望自己未来在医药或营养学方面发展;西城实验中学的小佳是个爱美的文艺女生,今年留学,她说服父母,放弃了大伯所在的美国一所名校的新闻学院,结合自己的爱好,选择了法国一个相对偏门的“产品包装”专业。“能上‘常春藤’名校固然好,但申请难度大、竞争也激烈,以后上学压力也大,倒不如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些冷门优质专业,而且学费低。未来社会需求会多元化、个性化,只要喜欢、做好,都会有不错的前景。”小佳这样说。

专家提示

留学申请

别“扎堆儿”

帆之都教育机构的周洁老师介绍,从2013年开始, 美国的“常春藤”院校对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申请录取率连年走低,今后若干年内会延续这种趋势。一是因为奥巴马政府的教育政策上更倾向于招收本土新移民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导致降低了对国际生的录取比例。二是中国孩子出国留学日益增多,竞争更激烈了。说白了,在申请过程里中国孩子之间自己互相PK,况且中国留学生申请的特点是“同质化”,模板化的申请文案导致美国大学招生部门产生“审美疲劳”。三是美国的托福和SAT考试大纲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这种“刷题式高分生”的发挥。四是中国家庭的申请还是比较盲目,特别是来自二三线城市的申请,学校的排名成为申请的首要考量目标。

面对这种形势,周老师建议,由于美国各州都是联邦自治,每个州都有很好的大学,中国学生的申请不一定扎堆那些常春藤院校。可以先申请一些文理学院、州立大学或声誉良好的社区大学。因为美国的本科属于高等教育的基础阶段,真正的精英教育是在硕士和博士层面。而且美国的学术研究忌讳“近亲繁殖”,很多学生的本科和研究生学段不在同一所学校,美国高校排名更科学的衡量指标是确立在研究生的学术体系上,也就是说,中国学生在申请的时候要适当变通,可以曲线申请,确保申请成功。

对于申请专业,当留学申请的辅导老师给学生推荐一些综合排名不高,但专业优势明显的学校时,总会遭到一些家长的拒绝,理由是学校名气不大。还有一些家长,非排名前30的学校不上。

周老师认为,这种选择偏盲目。学生申请时,要按照专业排名而不是综合排名来考虑申请。另外,也不要跟风选择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比如中国学生申请热门集中在金融经济和IT,很多人认为在银行、证券、互联网企业挣钱多、职业社会认可度好,所以70%的孩子申请专业都奔着商科和IT去了。扎堆选择专业会导致留学生不管是院校申请还是将来就业都面对很大的竞争压力,甚至“海龟”变“海待”,这是家长和学生都应该重视的。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李海霞 D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