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遇到性侵 人多人少应对不同(2)

2016-04-11 16:14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我还没到14岁 你想坐牢吗”

遇性侵人多人少应对不同

“我还没到14岁,你想坐牢吗?”在教案中,这句反抗用语格外引人注意。这句话背后,是检察官、律师、心理学专家等多方的精心设计。

儿童防性侵教案的授课对象是小学生,而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不满十四周岁的儿童进行猥亵或强奸,将被从重处罚;因此,教会儿童使用这句话,能够最大限度地震慑侵害人、促使其终止犯罪。

“在人多的情况下,比如公交车上,我们会教孩子大声说出‘我不认识你,不要碰我’,对方还不停止就要喊出这句‘我还没到14岁,你想坐牢吗?’,去坚定地拒绝和阻止对方、请求别人帮助。但是人少的时候,方法就不一样了。”梁超介绍,人少时由于没有可供求助的对象,反抗可能并没有效果,甚至会激怒对方。这时孩子们要做的就是牢记“生命是第一位”,尝试用说谎的方式脱身,“比如骗他说,给我买点吃的我才陪你玩,然后趁机逃脱。如果无法逃脱,一定要努力记住对方的外貌特征、并且在犯罪现场留下发卡、鞋袜等线索。”

梁超介绍,其实还有一种更为普遍的情况,那就是遭遇熟人性侵。统计数据显示,儿童性侵案中,70%的侵害者是儿童或家庭的熟人。因此教案中也特别强调,遇到熟人意图性侵时,一定要坚决拒绝并告诉家长,绝不可因为对方是熟人就被其迷惑。

家长如何做以防二次伤害

儿童版教案最后的内容,是孩子在遭遇性侵后应怎么办:不要责怪自己,并将自己的遭遇告诉监护人,在他们的协助下报警、就医、寻求心理咨询。

然而,监护人能否承担起保护孩子的责任?“女童保护”发现,由于很多父母从不跟孩子谈性,导致孩子不敢也不懂如何向家长倾诉自己的遭遇;即使孩子敢说,部分家长也会认为孩子在说谎、觉得遭遇性侵很丢人,这无疑是对孩子的二次伤害。

2016年“两会”期间,“女童保护”向社会发布了儿童防性侵教案(家长版),其核心内容是:了解当下儿童性侵的高发率、及时发现性侵和帮孩子走出创伤。

“美国的统计是,15%的女孩在青少年时期遭遇过性侵,儿童性侵并没有家长想象得那么遥远。有的案子中,性侵发生一个多月了,家长毫无知觉,那时候所有的证据可能都已经清洗掉了,但性侵对孩子的伤害,却可能是持续一生的。”梁超曾经接触过一个11岁生日当天被老师在办公室猥亵的女孩,尽管她的母亲一直告诉她“这不是你的错”,她仍然拒绝上学、反感别人的触碰。

“这个母亲是我见过的态度最积极的了,但很多家长没有这个意识。比如说孩子以前总喜欢去隔壁玩现在不喜欢了,或者画画总是画非常强烈的颜色,你就应该警惕了。”

事实上男孩被性侵更隐蔽

“在中国,女孩的家长可能还警惕些,像我们家是男孩,以前根本没有这个概念,但事实上男孩被性侵更隐蔽。”一年前,聂立高因公事接触 “女童保护”后,他开始积极地向自己熟悉的幼儿园推荐儿童防性侵课程。

聂立高主动向儿子的幼儿园东方剑桥第二幼儿园推荐了“女童保护”,而园方恰好在规划安全教育,就将儿童防性侵教育作为一部分纳入了。“我们做幼儿园的都对安全很上心,以前有计划但没有专业的人,也一直在打听哪里有专业的,恰好二幼那边分享了这个资源。”集团的七幼的Helen老师介绍,“课程结束后,幼儿园还组织了不常来园的家长在放学时扮演陌生人角色,来测试课程的效果。

“我们提前跟家长打好招呼了,说会有这样一个演练,当时效果是很好的,去触摸孩子或者跟孩子说要带他去玩,孩子马上就开始反抗、大声喊叫,我觉得这就是课程让孩子有了警觉性。”Helen还在跟七幼所在的顶秀欣园居委会沟通,希望在整个社区进行安全教育。

梁超说,儿童性侵的重灾区是留守儿童很多的不发达地区,因此赴外地培训讲师也是“女童保护”的重要项目。目前,全国通过试讲考核的讲师超过400人、受益学生总数超过66万。“如果有一天,国家能够把这个事情接手过来,我认为‘女童保护’的历史使命就算是圆满完成了。”梁超说。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白歌 J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