囡囡妈妈在分享自己带孩子钓鱼的这段经历时,向其他家长讲述着囡囡通过钓鱼学会了做事耐心、待人礼貌、谦虚谨慎,话里话外透着自豪的语气,似乎在告诉其他家长,钓鱼这个游戏对孩子的教育意义有多么深远。而众多的家长们也纷纷回应——“囡囡好厉害啊,钓了这么多鱼!”“孩子真聪明!”“这个钓鱼的地方在哪里啊?改天我们也带孩子去。”……家长们都觉得这是个不错的课外活动。只有一名家长回复说:“我弱弱地问一句:这么钓金鱼,你们不觉得很残忍吗?那些小金鱼钓上来还活得了吗?让孩子参加这种以扼杀生命为乐趣的活动好吗?”家长们立即停止了刚才的喧哗,没人再吭声了。
确实,记者向市场里卖金鱼的摊贩打听,他告诉记者,如果钓金鱼的话,鱼钩就会穿进小金鱼的嘴巴,当把金鱼从钩上取下来时,它们的嘴巴就会被撕烂,这样就不能再正常进食了。即使被孩子带回家养着,也根本活不了几天就会死掉。
动物做成活靶子
如何教孩子尊重生命?
容易被当作孩子们玩物的小动物不仅有小金鱼,还有小鸡、小鸭、小兔子、小乌龟等等。在一些公园或者夜市上,常有摊贩在摆套圈游戏。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地摊游戏,我们小时候也玩,那时候套的也是小动物,但都是布偶的、泥塑的,或者陶瓷的,现在的摊贩居然用活生生的小动物来当靶子了!”杨女士说,她带孩子去公园玩时就遇到了这样一种套小兔子的游戏。老板将可爱的小白兔关在一个铁笼子里,笼子很小,刚刚够小兔子容身,小兔子窝在里面根本没法动弹。好几十只小兔子就这样被摆在空地上,暴晒在烈日下,供游客们套取。由于天气炎热,烈日当头,小兔子被晒得蔫蔫的,有气无力地窝在笼子里,毫无生气,一点都没有课本里写的那种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样子。玩游戏的都是孩子,他们开心地将一个个竹圈甩过来,被当作靶子的小兔子在笼中吓得瑟瑟发抖。
如果被套中了,这只小兔子便是套圈者的奖品了,他们可以把兔子带回家。“可兔子哪里是那么好养活的动物呢?孩子们没有经验,家长也无所适从,只是胡乱喂些东西,根本活不了几天就死了。”杨女士说,以前就听好几个家长说套到的兔子带回家养,可后来的结果都是没几天就死了,没有谁能养得长的。“说白了,还是虐待动物,荼毒生灵!”说到这里,杨女士显得有些义愤填膺。除了小兔子,还有小鸭子、小鸡、鹦鹉、小乌龟等等,也常常被当作这些套圈游戏的靶子。但不管是哪种小动物,都难逃短命的劫难。
记者还在天桥上看到过有摊贩在售卖活鱼钥匙扣。只见一条很小很小、大约只有一两厘米长的小金鱼被密封到一个乒乓球大小的塑料小袋子里面,小袋子里面灌了多半袋水,袋子四周被密封住,上面再挂上一个链。从外面就可以看到钥匙扣里面的小鱼在来回游动。叫卖的人说里面的水不是普通的水,而是营养液,小鱼在里面能活两三个月,这个东西也很便宜,只要两三元钱一个。这样的活鱼钥匙扣引来了不少人围观,其中以孩子为主,还有家长主动买下来给孩子玩。一个孩子在摊位前看了好久,非要买一个,可是妈妈拒绝了他。“这个活不了几天的,里面的氧气就那么一点点,小鱼一定会死的。”妈妈只是从“小鱼会死的”这个角度告诉孩子,这个钥匙扣并不值得买,因为达不到商家所说的能玩好几个月的目的。可是,她并没有再深入地向孩子解释“蝼蚁虽小,也是生命,我们需要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理念。
不能负责到底
就不要参与这样的游戏
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温方表示,游乐场的经营人员以盈利为目的,将小动物作为游戏对象来经营,没有考虑到教育后果。而家长们带孩子参加这样的游戏,也只是本着娱乐的目的,本意是想让孩子从中得到快乐,但这样折腾、虐待小动物确实有负面作用。人的个人信仰不同,有人认为这些游戏不尊重生命,甚至是残忍地虐杀生命,对孩子有负面的教育意义。但有些人可能不以为然,就像那个爸爸说的“这鱼养着就是为了让人玩的”,这样的话题甚至引起过激烈的辩论,最终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关键是看家长持怎样的一种态度。在不触及基本道德和大众利益的前提下,让孩子参加游戏。当然,能够引导孩子尊重生命,爱护动物还是比较好的导向。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小动物的游戏给家长们创造了一个了解孩子的机会,家长可以通过这些游戏观察孩子的关注点在哪儿,他们对待生命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引导孩子爱护动物,珍爱生命。“孩子捞到鱼,套到小兔子以后,家长要问他们,知不知道怎么养,怎么照顾它们,引导对他们对小动物负责到底。要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既然自己因为喜欢而获得了小动物就要对它们负责,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兴趣而罔顾生命。如果做不到,那就不要参与这样的游戏。而在小动物死亡的时候,孩子对待此事的态度也是一种关于生命终结的教育,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链。”温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