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贯制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在缓解区域“择校”压力、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顺应了时代改革发展的需要,满足了人民群众为子女选择优质学校的需求。海淀区从2013年开始,结合区域教育发展实际,以“顶层设计、优化布局、统筹资源、整合提升”为工作思路,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加强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增加优质资源的供给量,缓解“上好学”的突出难题,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近三年来,首都基础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价值取向是“公平、均衡、优质”。这就要求重新调整教育结构布局,探索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缓解“择校”压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海淀区通过学区制、集团化、合作办学、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扩大重组优质教育资源。截至2015年,海淀区建立了17个学区,区域内有42所一贯制学校。
九年一贯制的办学优势
九年一贯制的办学优势体现在“一贯”上,一到九年级,统一规划、一以贯通,确保了学生个体成长的连续性,便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首先,“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将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凸显出来,有利于从整体上实施素质教育。其次,有利于减轻小学升初中压力,遏制小升初“择校热”,实现教育均衡化。第三,有利于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整合,降低学校的运作成本,产生更大的办学效益。第四,有利于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持续培养学生特长。小学和中学,由于师资不同和传统不同,各自的特色也不同。一体化后,有利于持续培养学生特长。第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取消了小学升初中考试,淡化考试意识,能够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树立基础教育的整体意识,有利于教师确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教育观,避免应试教育造成的短视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第六,有利于优化中小学管理体系,实现中小学管理模式的多样化。九年一贯制学校可以实现一体化管理,使九年义务教育形成一个整体,并按九年的时间设计和规划教育。
海淀区九年一贯制的办学实践
海淀区42所一贯制学校的构成类型呈现多样化,主要是:传统意义上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名校办分校创办九年一贯制学校;优质小学办初中或优质中学合并小学;对口直升学校或合作办学创办一贯制学校等几种类型。
为了科学稳步推进九年一贯制办学实验,海淀区教育行政、教研和科研部门加强对九年一贯制实验共同体的管理和指导,围绕科研课题,建立资源共享、联校教研机制,互通信息、碰撞思维、创新策略、共享成果。以育英学校等最早一批开展九年一贯制探索的学校为龙头,借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变革研究”,组建区域内由九年一贯制学校组成的实践研究共同体,协同开展九年一贯制学校内部治理制度、义务教育课程整合、教学与学习方式变革、学生校园主题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综合质量评价等方面研究,切实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海淀区九年一贯制的办学成效
海淀区创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增加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量。如:原车道沟小学(现为理工附中小学部)与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合并为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后,学校生源回流,周边的房价迅速上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现了无缝衔接,资源共享。
二是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资源整合真正发挥了“1+1>2”的社会效益,同时产生了“1+1<2”的运行成本。如:(1)名校办分校模式,北京市二十中附属实验学校充分发挥北京二十中的优质资源和品牌优势,引进二十中学的办学理念、师资队伍、课程资源等。学校从创办之初,就赢得周边社区居民的信任,家长自觉自愿地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生态。(2)第三方名校托管承办,原北京市206中学和海淀区群英小学是两所普通的学校,两校位置比邻,周边家长“择校”较为严重。将两校合并后,两校中间的隔墙打开,建立一所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由北京市十一学校承办,更名为十一学校一分校。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学校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口招生片区内的幼升小生源100%回流,极大地缓解了该片区的招生压力,满足了周边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3)优质中学合并相对薄弱小学,北京市八一中学合并了原来的彩和坊小学,更名为北京市八一学校。更名后,极大地改善了小学的生源结构,出现了生源回流现象。
三是优化了区域教育结构布局。海淀区通过学区制改革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等举措,推进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海淀区新的学区制管理模式将小学和初中全部纳入,共设17个学区,与29个街镇对应,各学区内学校数量和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均衡。每个学区均有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机制学校,以满足百姓对于优质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四是创新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海淀区一贯制学校在管理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推动了学校组织结构的变革。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基于育人目标建设特色课程体系,将课程规划和实施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定位,专门成立“课程工作领导小组”和课程中心,借此统筹全校课程的整体规划与开发工作,实现了课程开发与管理的专业化。北外附校学校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校长统一领导、分管校长日常主持、年级部主任全面负责”。北京市育英学校采用“一体化——矩阵式管理”管理模式,改变了小学、中学相对独立管理的格局。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玉泉学校实行低重心、扁平化、分布式的“三中心、两部”整体管理机制。
五是探索了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学校的育人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了德育、课程、教学、管理、环境、设施、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以北京市育鸿学校为例,学校德育工作总目标是:贯彻学校核心价值教育观——鸿鹄、鸿儒、鸿图,关注个体生命的发展,关注人文精神的建构,关注美好心灵的塑造,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让每个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海淀区将各个学校的研究成果结集成《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创新》一书,全面介绍了海淀区各个学校创办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实践探索和经验体会,以供全国各地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中研究、借鉴。
□文/吴颖惠 张纪元(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